读《老人与海》:那条鱼骨里,藏着永不低头的勇气
合上《老人与海》时,眼前总晃着古巴海岸边那副巨大的马林鱼骨——它光秃秃地嵌在船板上,像件粗糙却倔强的艺术品。而圣地亚哥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早跟着海风钻进了心里,沉甸甸的,却又燃着股暖烘烘的劲儿。
故事里的老渔夫实在不算“幸运”。八十四天没捕到鱼,渔村的人瞧他的眼神带着同情,连跟他学捕鱼的小男孩都被父母叫回了家。换作旁人,或许早收起渔网叹口气,可圣地亚哥偏不。第八十五天破晓,他揣着几片鱼饵,摇着小渔船就往深海去了——不是赌气,是打了一辈子鱼的人,骨子里认“大海总会给点念想”的理。
然后那条马林鱼就来了。比船还长的鱼,上钩后拖着船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老人的手被钓绳勒得裂了口,血混着海水往甲板上滴,胳膊酸得像要断掉,可他攥着绳的手从没松过。夜里浪打过来,他就蜷在船板上打个盹,醒了又对着漆黑的海面喊:“鱼啊,咱俩总得有个输赢。”这哪是和鱼较劲?是跟“老了就该认输”的念头较着劲呢。
好不容易把大鱼拖上船,归程又遇着鲨鱼。老人把鱼叉扎进鲨鱼脑袋,鱼叉被带走了;就举着船桨砸,船桨断了;连舵柄都拆下来当武器,直到最后一丝力气耗完。等小船飘回岸边,马林鱼只剩副骨架,老人趴在船头,背驼得像张拉满的弓,可眼里没半点垮掉的样子。
旁人看他带回副骨头,或许会笑他白忙活。可只有老人知道,这三天三夜的搏斗里,他没向大鱼低过头;面对一群鲨鱼时,他没对着大海认过输。就像生活里的我们,谁没遇过“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日子?考试落榜时的沮丧,工作碰壁时的憋屈,像小石子似的砸过来,攒多了也能压得人喘。可圣地亚哥教人的不是“必须赢”,是“别先认怂”——哪怕最后手里只剩副“鱼骨”,只要没在中途松过手,就是自己的赢家。
他也没把大海当敌人。搏斗时会骂“这该死的鱼”,转头又对着海面叹“大海啊,你还是这么好看”。他知道自然有自然的规矩,却也信人有人生的韧劲——不是要跟谁争个你死我活,是在认清“难”之后,还愿意拿出“扛”的勇气。
现在再想起那副鱼骨,倒不觉得苍凉了。它就像个提醒:日子里的“鲨鱼”总会有,可只要心里揣着圣地亚哥那股“不被打败”的劲儿,哪怕最后只剩“一副骨架”,也能抬着头走回属于自己的“海岸”。这大概就是《老人与海》最动人的地方——它没讲什么惊天动地的胜利,却把“人该怎么活”的理,藏在了海浪声和老人的喘息里,读着读着,就给了人往前走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