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最近也在网上刷到过这篇文章——阅读量八百多万,展现量更是高达18亿,算得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爆款。写这篇文章的人叫李三清,她用一段段真实又细腻的自述,打动了无数普通人。

整篇文章没讲什么大道理,就是老老实实回顾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她写小时候家里穷,挤公交时的窘迫、只能在肯德基里啃自带馒头的苦涩、为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奔波的压力……这些细节,很多人一看就懂了。她提到小时候家里买台电脑,父亲默默换算成要卖多少斤稻谷,那种沉重,是很多农村孩子熟悉的记忆。
有位网友留言说,自己是红安邻县黄陂的,跟李三清一样,父母都是种田人。他说,八千块钱,确实得要八九亩水稻才挣得回来,而种八九亩田的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他跟作者不一样的是,他没继续读书,1995年高中毕业就出门打工,一路吃苦,才慢慢熬出来。

但他也和李三清一样,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改变了生活。2006年,他在老家盖了房,2013年一口气买了两套房产,没借也没贷。2019年买了红旗HS5,今年四月又把老家房子加建了一层。他说,回头看看,这一切除了能吃苦、碰上点机遇,更重要的,是他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还有始终没丢掉的“正念”。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的,或许正是这种“慢慢赢”的真实。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但更多人是用几十年的脚印,一步一步丈量去罗马的路。我们没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高一点点——哪怕只是一寸。

这种笨拙又坚定的坚持,不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最真实的活法吗?
就像那位黄陂网友最后说的,以前自己读书还为学费发愁,但现在可以让孩子不再为这些苦恼,还能告诉他:你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李三清的文字之所以有力,是因为每一个字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她没有刻意煽情,只是把很多人经历过却没说出来的日子,老老实实写了出来。这也许就是好文章的力量——不需要华丽辞藻,只要真诚,就足以让人耐心看完,甚至默默转发。
希望你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不一定爆款,但一定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