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烫岁月里的永恒军魂 ——读梅梓祥《今天的心依然滚烫》有感
作者:孙荣刚

今日上午,金色的阳光像细腻的丝线,穿过窗棂的缝隙,温柔地洒在书桌上,点缀出一片片暖意融融的光斑。那一刻,我的心也仿佛被这温暖包裹,思绪随之飘远。我合上手中的《十年中越战争》(上下册),书页间还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正缓缓在我眼前铺展开来。站起身,望向窗外被秋阳染得金黄的树叶,心头的思绪早已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段岁月的激烈与艰辛,似乎在此刻变得格外清晰,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我再次坐回书桌,翻开手机,细细品读梅梓祥战友在“梅梓祥书屋”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今天的心依然滚烫》。那篇文字中,淡雅的墨韵似乎在空气中流淌,带我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每个字都像是一股温暖的力量,穿越时空,直抵心底。看到“姚尚明”这三个字时,一股震撼的情感涌上心头,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深深牵引,久久难以释怀。这位曾经的政治处领导、我的入党介绍人,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用笔耕耘在铁道兵的历史沃野上。他用文字,将那段光辉岁月镌刻成永恒的记忆,每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温度,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文中那些关于中越边境河口大桥抢修的细节,那些被岁月风霜模糊的面容,瞬间都鲜活起来,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回响着炮火的轰鸣,眼前浮现出战士们奋勇前行的身影。那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日,令人心潮澎湃。

“见了战友格外亲”,这六个字在梅梓祥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化作全聚德包间里那汩汩流淌的暖流。当姚尚明、汤建国、武平和、张大辉等老战友围坐在一起,谈起1979年抢修河口大桥的往事时,我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当年那个年轻的教导员,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和营长一起带领三个连队,冲锋陷阵在抢修遮断的最前线。他们口中“有惊无险”的轻描淡写,背后却隐藏着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这座提前39小时抢通的“功勋桥”,每天承载着3对列车、1500余台汽车的滚滚洪流,将弹药与希望源源不断地送往南疆前线。而姚尚明作为营教导员,用他那有力的战前动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点燃了战士们心中信仰的火种,让希望的火焰在黑暗中熊熊燃烧。

席间,那些被岁月长河冲淡的遗憾,更让人动容不已。战场上个别干部为了防止敌特伤害,悄悄地换上士兵服,这一举动虽在无意间影响了士气,但背后也反映他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守护;有人将收缴的旧衣物寄回家贴补家用,因此错失了提拔的机会,却也彰显了他们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与坚守。这些被梅梓祥轻描淡写带过的细节,恰似一面面镜子,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当老战友们提起“他们都已过世了”时,那短暂的沉默,让我想起了姚尚明当年在政治处办公室的台灯下,为报道员修改新闻稿件的夜晚。那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专注的神情,也映照出了他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与执着。那些被战火淬炼得愈发坚韧的青春,那些被牺牲定义的忠诚与担当,如今都化作他笔下的一行行文字,汇成了《他们从军旗下走来》《西线烽火》《南疆硝烟》《中原筑路》《东风送暖》《活着真好》等一部部饱含深情的作品。

最令人感动的,是姚尚明退休后十余年如一日的历史追寻。这位74岁的老人,就像一位虔诚的考古学家,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点点挖掘着铁二团的战斗史,又如同一位严谨的史学家,耐心地整理着35年的光荣史。当他在席间哽咽着说出“这是我要完成的最后一本书”时,我仿佛看见他书房和电脑里堆积如山的资料,每一份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看见他为了采访老领导及其子女,辗转各地的身影,每一次奔波都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执着。那些被冷遇的瞬间,那些被误解的坚持,最终都化作战友女儿每年寄来的荔枝。这箱跨越五年的甜蜜,仿佛是历史对这位守护者最温暖的犒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执着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梅梓祥文中那个“掌心的温度”,让我想起了老领导姚尚明当年握着我的手宣读入党誓词时的触感。那一刻,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传递给了我坚定的信念与责任。从教导员到历史书写者,身份在变,但那份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对历史的敬畏与担当,却始终未曾改变。当汤建国谈起与战友原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院士的同乡情谊时,我忽然明白:铁道兵精神之所以滚烫,正因为它由无数像姚尚明这样的人,用生命的热度共同铸就。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忠诚、担当与奉献的真正意义。

合上书页,窗外的秋阳正暖,洒下一片金黄,仿佛为这个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静静地望着窗外,思绪万千。脑海中浮现出老领导姚尚明办公室墙上那面褪色的军旗,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铁道兵战士们的英勇与荣耀。那一根根花白的鬓角,每一缕都似乎在诉说着他对历史的执着与坚守。这位不图名利的老人,用十多年笔耕,为英雄“树碑立传”,何尝不是在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点燃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这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始终坚守着铁道兵精神,永不言弃。

今天的心依然滚烫,因为铁道兵的血脉里,永远奔涌着滚烫的忠诚与担当。这份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勇前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携带这份滚烫的精神,勇敢迈步,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让铁道兵精神在时代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断拼搏、奋勇前行。(文中黑白历史图片均由姚尚明先生提供)
(写于2025年10月29日夜间)


孙荣刚,江苏镇江人,大学学历,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1976年参军,入伍铁一师二团,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95年调入中国三峡集团,专注于新闻宣传工作。
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及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摄影采访工作。在海内外媒体发表逾万篇(幅)作品。
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摄影学术贡献奖、首届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奖、中国经济报刊首届“十佳记者”等百余项荣誉。
独著《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中央文献出版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等专著,合著《三峡工程环境报告》、《三峡图志》等,多篇论文刊载于核心期刊。
编辑:向日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