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科普如何“比翼双飞”?——读《谈科与论普》有感

发布者:保罗 2024-7-25 18:17

作者:游苏宁

炎炎夏日中,有幸收到王大鹏先生馈赠的新书《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在旅途之中阅读之后,感慨良多。对这位比自己年轻近20岁的“80后”忘年之友,窃以为他是中国科普学界当之无愧的新锐。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科普创作和研究无疑是其主业,笔者也曾认真研读过他主编的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不仅深受启发,而且获益匪浅。

《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是一本专门面向科技工作者、科普理论研究者、科普事业爱好者的著作,是作者对自己过去十余年间所发表评论的一次精选,也是对其个人关于科普评论的一次总结。主要内容包含两翼齐飞、科学之士、科普杂谈、科普之思、科普方法5个部分,分别从科普的理论、现状、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如好友间谈心般娓娓道来。

王大鹏指出,虽然我们常说,科学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这种融入是“隐性”而非“显性”的,毕竟我们日常消费的是基于某些科学原理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科学本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就不存在,或者说科学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巨大作用,只是我们并不自知而已。高质量的科普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与支撑。作者致力于将科普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从不同侧面、以多个视角阐释了科研与科普如何做到“比翼双飞”,书中既包含有助于科研人员做好科普的理论和方法,又不乏结合社会热点探讨如何做好科普工作的反思,同时也对科普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有兴趣做好科普工作的有识之士而言,定会开卷获益。

谈科论普的比翼双飞

我们深知,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科学曾仅仅是“闲人”的雅趣,科普更无从谈起,人们在“非科学”的禁锢中艰难摸索、踯躅前行。伴随着近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科普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才使得科学在人类现代化的道路上迸发出璀璨的光芒。在科技知识的传播中,尽管最有发言权的是对本专业具有学术造诣和真知灼见者,但科普具备全民性、终身性、互动性和独特性,其核心宗旨在于人人都应积极参与,既当传播者,又成为受益者,终身不倦,矢志不渝。

毫无疑问,科普就是用非本领域人士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讲明白。科技工作者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及创建者,他们是“科普的第一发球员”。霍金曾言:科普书中每多一个公式,读者就会减少一半。年轻的科学家身居科研的最前沿,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成为科普的“代言人”,通过自己的科普行为,带领和激励身边的同侪积极投身科普,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作者提醒我们,面对海量且鱼龙混杂的信息,应牢记:科学性有误的科普比没有科普的危害性更大。科普创作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多方求证,避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因此,业界博学鸿儒们公认,该书的付梓恰逢其时,兼具理论探讨与实践指导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道法术器”有机结合的佳作。

惠及科学的双轮驱动

韩启德曾言:社会给予科学巨大的投入,因此公众有权知晓科学界在做什么,做得好不好。科学只有取得公众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大支持;只有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才能获得肥沃的土壤。作者指出,缺乏一流的科普工作,就难以形成一流的科技软实力,也就谈不上持续领先的创新驱动力。尤其在当下,科技工作正面临从“跟踪模仿”到“原始创新”的嬗变阶段,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科学精神与方法的准确理解与重新诠释。很多学者在国外多有创新,回国后就出现一定程度的止步不前,主要原因或许并非硬件的差距,而是科学文明、文化的贫瘠所导致创新源泉的干涸。不可否认,科普工作的核心是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文化与传统的形成与进步,因而其注定是一项日久天长且润物细无声的浩繁工程。由于科普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无法立竿见影,因此没必要按照科学研究的考核方式去追求绩效,强调它的短期价值。

国内调查表明:大众最感兴趣的科普信息始终首推医学与健康。毫无疑问,医学科普具有科普本身的科学性、通俗性、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它以科学性为前提,通俗性为基础,思想性为灵魂,实用性为目的,趣味性为手段。因此医学科普是科普创作的重中之重,其创作需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遵循一定的创作原则,才能在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同时,避免掉进创作中的一些陷阱。作者坦言:中国科普工作需要涅槃重生,因此应少一点肤浅,多一点深度;少一点呆板,多一点活泼;少一点浮夸,多一点担当。科学普及工作事涉当下,更关乎未来,因此要从资源投入上增加能量,从健全机制上确保其健康成长,从人才培养上注入新鲜血液。正如王挺所长在序中所言: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树立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厚植科学素养的高原沃土,勇攀科技创新高峰。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普成为科技繁荣的鲜明底色,才能有助于创新的双轮驱动。

科普秘籍的条分缕析

先哲曾言: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王大鹏指出,科普之目的是传播知识与真理,阐释史实与真相,以丰富大众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科技学养。在科技领域,真理和真相相得益彰,将会有助于人们确立客观的科学坐标系。科研能力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科普能力,因而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科技工作者传播必要的科普方式和方法,提升其科普能力,进而有助于他们做出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好科普绝非易事,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普专家达成的共识是:科普的铁律是不出错,最基本的要求是内容正确,即具有科学性,因此在科技的传播中务必谨言慎著。要最大程度地规避科普中出现的内容错误,必须从源头抓起。所有从事科普和知识传播之人,都要对自己传播的知识准确掌握,深刻理解;对自己传播的资讯确保真实,高度负责,切勿轻信传言。在与受众分享自己的认知时,应确有真知灼见,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可抱持偏见,致谬误流传。

作者撰写本书之初衷,旨在架起科技工作者与普罗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改善他们做科普的方式、方法、技巧,并且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让科普真正发挥效果。对于科普写作而言,文字能力和表达技巧也许并非最重要,核心问题是处理和转化信息的能力。能够传播出去的科学才是好的科普作品,其使命应该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给最广泛的人群。科普写作要基于信源可靠的科学知识,最重要的4点是:意思准确、逻辑通畅、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应倡导“三心三不说”:要有敬畏心,不可瞎说;要有谦卑心,不可胡说;要有责任心,不可乱说。好的科普作品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娱,而不能授人以愚。由于网络信息的不足之处在于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因此应尽量少用网络流行语。

业精于勤获累累硕果

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王大鹏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200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他,有幸加盟中国科普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专业领域主要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等。凭着对科普事业的挚爱和拼搏向上的激情,术业有专攻的他在事业发展上一路高歌猛进。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依据自己敏锐的思考和勤快的“笔头”,能较好地将一些优秀的理论成果转化成科普评论,坚持在多种媒体平台上发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针砭时弊的评论性文章。作为勤勉的思想者和高产的创作者,秀出班行的他已经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发表评论性文章逾300篇。作为科普达人,他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个人专栏,进行“科普中的科普”。

不仅如此,他还深入探究科普或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方法,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数十篇。此外,年富力强的他凭借科班出身和英语方面的专长以及日常的知识积累,已翻译和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近10部。回首其成长经历,置身于中国科普研究的重镇,年届不惑已在业界声名鹊起的他,在取得累累硕果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科普从业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值得借鉴的经验。《科普时报》尹传红社长指出:评论家的手笔,应有客观独到的立论、超凡脱俗的视角、透彻精辟的分析、清新优雅的文风。论者应该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理性的思考者、审慎的判断者、沉稳的剖析者。上述这些方面,王大鹏都做到了。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国科普事业的美好明天恪守初心、奋楫扬帆。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原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推荐阅读
  •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电影文艺工作者的骄傲不过如此了。#你会去看《南京照相馆》吗#警醒了国人!还原了历史!表达了先锋的意见!表达了低调的愤怒!这一点相对于新电影731可能更加“着力”。原...

    07-30

  • 所行道亦远——《所思在远道》有感

    所行道亦远——《所思在远道》有感

    当下,“才女”这个词使用频次太高,很多场合听起来都有些忽悠浮夸的意思。在《所思在远道》的作者陈琼,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真正的“才女”。为何,且听我娓娓道来。陈琼(...

    07-09

  • 面对《匆匆》有感,你也会怀念吗

    面对《匆匆》有感,你也会怀念吗

    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感慨时间流逝飞快的,除此之外的情感也有怀念家乡,怀念亲人,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如何如何的情感?那么为什么人会多愁善感地发出各种感慨?要知道,...

    05-14

  • 读书有感(系列)

    读书有感(系列)

    当你和你的内在身体联结时,你就不再认同于形相,而是从对有形的认同转移到对无形的认同,也就是对本体的认同,这才是你真正的本质身份。身体觉知不但可以让你安住在当下时...

    05-14

  • 《误判》观后感

    《误判》观后感

    曾经我认为,甄子丹真的是生不逢时。在2008年《叶问》上映之前,他其实在功夫电影方面尝试多年,但成果微微。传统武术电影已经有了李连杰、赵文卓等深入人心,现代功夫电影...

    05-11

  • 姹紫嫣红青春韵——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姹紫嫣红青春韵——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涵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江苏大剧院内笛声悠扬,水袖翩跹。随着《牡丹亭》经典唱段响起,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与传统...

    05-11

  • 观后感:评论区里说说大家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评论区里说说大家的观后感吧

    红枣等猪头。不要再那么贪了,买buff就调整买了。

    05-11

  • 旅途有感

    旅途有感

    曾几何时遇到假期就猫在家里看那人海如潮庆幸自己好聪明没去随波逐流省却舟车劳顿还自己一份安静走出去未必都是旅行的累和愁还有点滴带来的悟悟自己那份倔强无意伤害到他人...

    05-07

  •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以书之名#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生存之书。书中的许三观,并非英雄豪杰,只是个平凡小人物。他在生活的泥沼里,一次次靠卖血挣扎求生。卖血,于他而言...

    05-06

  • 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读《执着与多彩—殷凯生教授回忆录》有感

    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读《执着与多彩—殷凯生教授回忆录》有感

    4月25日下午2:30,我应殷凯生教授之约,到他府上拜访,闲聊了几句,他拿出两本书赠送予我。一本是2024年《殷凯生中国艺术名家》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欧洲集邮协...

    05-02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