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自愈”日记曝光,背后的真相值得我们深思……

发布者:六月禾 2023-3-23 09:46

文 | 之歌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最近几天,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新冠肺炎”的最新情况,不断攀升的感染者数字,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虽然病毒未曾停止肆虐,但新闻中,还是会传来一些令人感到欣慰的消息。

前几天,在人民网的微博上,一篇名为“新冠肺炎自愈护士的独白”的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发布文章的女孩叫做贾娜,今年刚刚24岁,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

在护理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时,她不小心感染了病毒。

得知自己的确诊结果时,她除了吃惊,还有害怕:

“那天我彻夜未眠,一直在想我什么时候被感染的,是不是哪里防护不到位?我怕自己会死,怕极了。”

但即使再难过、再害怕,她还是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面对现实。

在得到“轻症”的结果后,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她选择自行回家隔离吃药。

幸运的是,在漫长的11天过后,她再次去医院复查核酸,结果竟然转阴了!

贾娜把自愈经历发到了微博,评论区瞬间沸腾:

“我把你的微博截图给患病的同事和朋友了,一下子又充满了希望。”

这场与病毒之间的战役,让贾娜更加坚强勇敢,让无数新冠肺炎患者看到了希望的微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能够“救命”的重要启示。

正确的认知,才是最好的“特效药”

在贾娜的日记中,清楚地记录了她的抗病毒过程:

为了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在隔离的日子里,她按时吃饭、规律作息、熬过鸡汤、鱼汤、排骨汤、小米粥、八宝粥……


为了隔绝病毒,她每天都会用稀释的84拖地擦桌子,75%的酒精喷被子和衣服,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两次……


为了快点痊愈,她遵照医嘱,按时服用医生开的口服药……

由此可见,贾娜的痊愈,除了自身抵抗力,对病毒的正确认知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一个人的正确认知有多重要?

记得疫情刚刚来临时,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身边总有些长辈不愿戴口罩,任凭你费尽口舌向他们讲道理,他们也总是那几句话:

“我身体好,怎么会传染我?”、“咱们小区又没有病人,戴口罩有啥用?”

甚至在北京的一个车站,一名不戴口罩的女子被执勤民警拦下后,对着工作人员破口大骂:

“有病的才戴口罩,我健康的人不戴口罩!”

在某高铁站,一名女子不拒绝配合工作人员登记和测量体温,不但断辱骂工作人员,还脱下口罩向工作人员吐口水。

很多人缺乏正确的认知,总觉得工作人员多管闲事,直到2月4日,这样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

宁波一男子出门买菜,只因与另一感染者在同一摊位短暂停留买菜,而且两人都没有戴口罩,短短15秒的时间,就感染上了新冠肺炎。

灾难面前,人变得脆弱焦虑,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在听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谣言时,不知有多少人跑出家门,聚集在药店门口……

在听到李兰娟院士说“要对宠物加强管理”时,不知有多少人残忍地把自己家的小猫、小狗从楼上扔下……

其实,可怕的不仅仅是病毒,还有人们的固执,和无知。

比疫情更糟糕的,是负面情绪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刚刚发现疫情时,大理酒店决定不许武汉人入住,导致一些武汉游客无处可去。

于是,一位在大理经营民宿的武汉籍老板,决定收留这些老乡。

这本是一件善举,不想却遭到了身边村民的谩骂。

不仅是在网上骂,村民还动手砸了民宿边一辆湖北牌照的私家车。

砸车时,还有两个人坐在车里,可村民们对车里的人没有一丝怜悯,仿佛车里的是穷凶极恶的罪犯……

其实有些时候,保护与伤害、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

2月8日晚,武汉一个小区的监控视频拍到,一名年轻长发女子,形迹鬼鬼祟祟,似乎在往各个住户的门把手上吐口水,居民发现后,马上报了警。

据了解,这个小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已确诊30多例,累计发热90多例,截止目前仍有部分病患在家隔离。

网友愤怒地评论:“该女子的做法无异于故意杀人,其心可诛!”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恐慌、不安,有的时候,负面情绪甚至战胜了理智……

但这些情绪,不仅无益于自己的健康,甚至可能加剧社会的恐慌。

在贾娜的日记中有这样几句话:

“我一个人在家不出门,不会传给别人,切断了传播途径。接下来,就是我和病毒的抗争了……


恐惧只能让我更加焦虑,难过也无济于事。已经发生的事,只有弥补它。虽然面临很多未知,但也许结果没有那么差。理性对待比干着急要重要的多。”

面对新冠肺炎,她没有怨愤,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平和地接受,积极地治疗。

清朝政治家翁同龢有言: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战胜病毒,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

只有心平气和,才能临危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

只有收起情绪,学习防护知识,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灾难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名武汉女孩的素素的故事。

一月中旬,她和妈妈双双被确诊了新冠肺炎,当时她非常绝望,甚至哭着写下了留给妹妹的遗书。

素素当时写的遗书

但在家隔离的期间,妈妈的陪伴和朋友的善意,支撑着她逐渐找回了对抗病魔的信心:

“这些天来,我感受到了整个世界的浓浓爱意。


有的朋友发来大额的拜年红包,有的同事不知道从哪里听闻我断药了,药店都关门了满城买不到药,还各显神通帮我弄到了药品,还有的朋友冒着风险送来口罩物资……”

1月30日,她的病症奇迹般全部消退,而她的妈妈,最后也顺利康复了。

灾难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支撑着我们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

和素素一样,贾娜的身边也有一群善良的人,她的同事们每天主动买来肉和菜放在贾娜家的门口。她的餐桌上,从来没缺席过蛋白质和新鲜蔬菜……

一个人生病了,有朋友和家人的帮扶。

而武汉生病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无数的医疗队伍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

各个城市都尽自己所能送去了粮食蔬菜;

全国各地的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着口罩、护目镜等医用物资……

当困难出现,我们一起面对;当危险来临,我们携手抗争。

就像贾娜在日记中写的:

“那时候,武汉还是那个武汉,但中国人却连的更紧密了。”

相信,在经历过,面对过,抗争过之后,我们终将迎来最后的胜利!

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相信在疫情过后,我们的人民会更加团结,祖国会更加强盛。

在微博里,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疫情过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网友回答:

“我想去平常地上一天班,我想平常地过一个周末。


重新体味一下,过去每一天、每一天平凡的生活,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可贵。


我下次还要回来,我要脱掉口罩,自由地呼吸着武汉新鲜的空气。”

我相信,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也一定会到来。

我们携手去武汉看满树樱花的那天,一定不会太遥远!

之歌,珍惜每一寸美好时光。

主播:潇君,不像90后的90后,世界纵然冷硬,但还好,还有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而我,幸运地成为用声音传递美好的人。新浪微博@沐芷卿。

推荐阅读
  • 摄影日记(250710)

    摄影日记(250710)

    拍摄:宏

    07-12

  • 市图书馆小小志愿者阅读营跟踪日志(一)

    市图书馆小小志愿者阅读营跟踪日志(一)

    日期:2025年7月8日地点:临沂市图书馆少儿阅读乐园今天,临沂市图书馆少儿阅读乐园迎来了一支特别的队伍——由小小志愿者和家长志愿者组成的橙色志愿服务队。他们用自己的...

    07-12

  • 川藏线日记丨天,地,路

    川藏线日记丨天,地,路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左侧是穿越雀儿山隧道的国道317公路,右侧是过去翻越雀儿山垭口的国道317旧道(1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川藏公路,南线2146公里,北线241...

    07-12

  • 在旱情与涌浪之间,种下水的秩序

    在旱情与涌浪之间,种下水的秩序

    闸门敢向旱争粮 固安澜而润沃野——在旱情与涌浪之间 种下水的秩序宁夏惠农渠管理处第五管理所技术员张其怀惠一所地处永宁,属于惠农渠“渠首”,承担全处最大输水量,加上...

    07-12

  • 52岁民工在头条写下1050篇日记,平凡生活里的诗意光芒

    52岁民工在头条写下1050篇日记,平凡生活里的诗意光芒

    2025年6月,在今日头条这个充满故事的平台上,一位52岁的民工胡瑞明用1050篇日记,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平凡人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点赞。工地上的“文学梦”,从笔...

    06-25

  • 像写日记一样,写文章

    像写日记一样,写文章

    写文章,一听就感觉好唬人。如果你不是一个受过这方面训练的人,一听到这个就更紧张了。我要写点啥呢?有点像回到小学和中学的时代 ,在语文老师平静的眼光下,挖空心思的...

    05-22

  • 49岁边打工边写作:写作灵感无处不在,一碗酒糟一篇千字文章

    49岁边打工边写作:写作灵感无处不在,一碗酒糟一篇千字文章

    这是我在头条发布的第339篇原创文章,希望编号能一直进行下去……在头条,经常有朋友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问我写作的灵感来自哪里。我想说我也不知道啊,轻飘飘一句“灵感...

    05-20

  • 我看《李慈铭日记》

    我看《李慈铭日记》

    李慈铭。近来,近代人物日记的整理与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凤凰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等,都在学术界产生广泛...

    05-20

  •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我的45天破局日记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我的45天破局日记

    年前突然被裁员,一年努力仿佛落了空。本想着年后重整旗鼓找工作,却发现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那些招聘页面上闪烁的关键词,像“年轻化团队”“创新力优先”,总让人心...

    05-20

  • 99本日记

    99本日记

    文|张刚今年初春,偶然在微信上与刘大姐取得联系,受邀到她家里做客。刘大姐大名刘志军,好多齐鲁晚报人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一说“热线刘大姐”,那没有不知道的。我们...

    05-20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