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里比呼兰河的寒夜还静

发布者:虚空藏星核 2021-11-12 23:22 来自: 投稿

忽然之间,想到了槐树、槐花如雪。

夜深人不寐,爬起来披上单衣,呆坐于床头吸烟,网里比呼兰河的寒夜还静悄悄的,心思像烟飘渺而捉摸不定,习惯于朗诵的人都喜欢深夜上线,他们说深夜的宁静,读文字能感悟到骨头般的真实,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真,此刻却分外空白,我独对荧屏能清晰地看到另一个自己,忽尔看到模糊的鬓角发白,白似楼顶的融雪滴滴嗒嗒渗漏的声音,白似雪原尽头的村庄那簇淡淡的炊烟。塞外三月,夜色还冷着,山海关以南,或者江南,槐花快开了吧。

寒树比冬天还消瘦!

起雾了,伴随着一场料峭的雪,冬天还没有过去。

找到一棵槐树,是我久违的心愿了。

槐树是最坚强的树,在故乡为何绝迹了呢?

弹烟灰的指甲被尼古丁熏黄了,坐在电脑前发傻,在回味往事,我很多时候就为某个问题而长时间静坐,直到烟头烫疼了手指,才醒过神来。搬家进城以来,似乎比在乡下还严重了,事情其实很简单,不是为找不到感觉而尴尬,就是因文章刚写个开头灵感就夭折了。这于笔墨者而言,是最痛苦的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爬格子是苦差事,爬进格子爬不出来的时候,才豁然发觉自己老了,鬓角挂着霜,俨然雪夜的一株雾凇。

但,我更信自己像槐树。

小时候,在爷爷的铁匠铺里,常看着爷爷与他的徒弟们打铁,大铁锤抡起来,铁墩子般的大铁砧子上,火红的铁屑飞溅,一串叮叮当当的声音刺耳,看着他们抡动大铁锤的样子,我好羡慕,大概他们有惊人的气力吧。我曾试图抡起那大铁锤,爷爷说单就那铁锤的把儿就够我拿的,我问为什么,爷爷说“锤把儿是山里野生的槐木做的,槐树长得实成,木料密度大,格外地沉实,别看那锤把儿不起眼,结实着呢”。哦,原来如此。

从那以后,我感觉吃苦力的人像槐木。

槐花如雪

我的父母像槐树。

与爷爷与父母一样,我也是个苦力者。爷爷带着父亲逃荒来的,我出生在呼兰河中游;三十年前,爷爷在生产大队的铁匠炉(铁匠铺),已经打了三十年的铁,父亲跟着爷爷学徒;因为腰腿得了害人的风湿病,父亲去了生产队里当半个劳力,生产队解体后父亲还是地垄沟里找豆包的泥腿子;后来,去山西长治北做豆腐生意,一去就十七年。爷爷和父亲那两代人,不是推碾子就是拉磨,不是风里来就是雨里去,不是劳弯了腰就是累驼了背,到头来除了一大群儿孙他们什么也没有。爷爷死后葬在了老家山东,与奶奶合葬在一起,山东曹县是生养他们的土地,后来都迁葬到了山西。长治北东南的山头上,很少见雪的冬天,有点背阴的山顶隅着一点积雪,爷爷奶奶的坟茔就在那,从父亲的住宅一抬眼即能远远的望到。 wwW.lingdz.Com

呼兰河中游小城的夜,悠长的冷着。

我吸着烟,比雾凇还沉寂。

故乡的树儿们披头散发,那是雾凇的景象。我知道除了白杨,就是些许的松林,雾凇的背影里早没了槐树。十几年以来,我一直寻找,哪怕是干枯的枝,或朽烂的树墩,北呼兰河两岸越发光秃秃起来。大片红毛柳没了,草甸子没了,似乎任何能开垦的犄角旮旯都是庄稼地,树却少了。故乡在小兴安岭林海的西部边缘,曾有经连片的树满河岸的树,而今除了夏天茂腾腾的庄稼,就是空旷。秋风起了,芦苇白了,雁影远了,炊烟斜了,大地上横着几个小村落,空荡荡的;冬天则大雪覆盖着冻土,更是萧条。冬天的呼兰河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 静卧在辽远的视野里,秃枝秃干的林子疏疏淡淡,竟没有一棵槐树。

爷爷的一辈子像一根槐木,他的那几柄大铁锤今天不知流落何方?

父亲也像一棵槐树。

呼兰河的乡下人,尤其男人们都喜欢槐树,他们说槐木是山里的荒野的,小兴安岭苍茫的林海里什么树都不缺,最缺不得槐树了。寒地黑土的呼兰河,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为苦寒之所,一年时光寒冬半年长,若除去春来发芽、秋来落叶,一年之中适于树木生长的时间也就百十多天,长成一棵高大的槐树须熬多少个腊月天,严寒疯狂到了极限,树的骨头是硬的,槐木的骨头是最硬的。田野里劳累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乡民们,筋骨硬朗得牛筋一样,在三九天咆天的老北风里,踩着嘎嘎作响的大雪,在山上抬木头,那种活儿民间叫“归楞”,他们呼唱着“嘿呦嘿呦——”的劳动号子,一霎时地动山摇,雪雾飞扬。那些楞民们简直像不入流而又人见人抢的槐木,与红松、落叶树相比,槐树似乎永远不那么多、不那样被视为建材,槐树什么是白癜风 们只能静悄悄地躲在硬杂木窠里、或避在山坳河脚,可被乡民门撞见可就成了宝贝,槐树身上几乎所有的枝杈尽被取走,长一点的做镐把儿,短的做斧把儿。山外槐树的影子绝灭了,冬天如果谁去山里干活儿,村里准有人说:“喂,别忘了,多弄点结实的槐木回来,俺家的斧把儿劈木头柈子折了。”年关之前,那人从山里回来了,带回的槐木杆被左邻右舍瓜分一空,在村里人眼里,用大铁镐刨冻土劈木头,槐木把儿的最耽震呼了,能使一辈子。

俺家的斧把儿、镐把儿,都是槐木的。

爷爷用完,父亲又用了一辈子。然后,我又用了半生,还没坏。不但如此,甚至俺家的镰刀把儿都用槐木,父亲去山西后,我经营那几垧薄田,秋收时我嫌槐木的刀把儿太沉,没舍得换掉,另买了一把镰刀。如今,乡下都几乎普及了一种叫“直收”的联合收割机,很少用镰刀了……这样所谓现代化的机械农业,正如搬进城里住一样,真有点不适应。父亲像一棵槐树,他喜欢槐木,他槐木把儿的斧头、镐头、镰刀等器具,一应还在乡下,闲置在这个备春耕的季节。是啊,这几天,我不正琢磨着想回乡下,准备种子化肥去嘛。

很久没看到槐树了。

坐了许久,偶然记起从乡下带来的那截槐木,父亲珍藏了多年的,我一直没舍得用。睹物思人啊,好几年没探望父亲了,想他。“呜”的一声,白夜的风吹打着楼玻璃,雪花纷纷扬扬,我仿佛看到多年前的春天,父亲坐在槐花林子里,看守着他的蜂箱,等候大批的蜂群从满山野的槐花上,采撷回上好的槐花蜂蜜。父亲养过蜜蜂,他一辈子跟蜜蜂似的不知“为谁辛苦为谁甜”。

文思断了,还得回乡下去找。

农事,家事,我与父亲同样一点一点地衰老着,年华沧桑,槐花如雪。

上一篇:妈妈要出差

下一篇:怀念老酸

推荐阅读
  • 摄影日记(250710)

    摄影日记(250710)

    拍摄:宏

    07-12

  • 市图书馆小小志愿者阅读营跟踪日志(一)

    市图书馆小小志愿者阅读营跟踪日志(一)

    日期:2025年7月8日地点:临沂市图书馆少儿阅读乐园今天,临沂市图书馆少儿阅读乐园迎来了一支特别的队伍——由小小志愿者和家长志愿者组成的橙色志愿服务队。他们用自己的...

    07-12

  • 川藏线日记丨天,地,路

    川藏线日记丨天,地,路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左侧是穿越雀儿山隧道的国道317公路,右侧是过去翻越雀儿山垭口的国道317旧道(1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川藏公路,南线2146公里,北线241...

    07-12

  • 在旱情与涌浪之间,种下水的秩序

    在旱情与涌浪之间,种下水的秩序

    闸门敢向旱争粮 固安澜而润沃野——在旱情与涌浪之间 种下水的秩序宁夏惠农渠管理处第五管理所技术员张其怀惠一所地处永宁,属于惠农渠“渠首”,承担全处最大输水量,加上...

    07-12

  • 52岁民工在头条写下1050篇日记,平凡生活里的诗意光芒

    52岁民工在头条写下1050篇日记,平凡生活里的诗意光芒

    2025年6月,在今日头条这个充满故事的平台上,一位52岁的民工胡瑞明用1050篇日记,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平凡人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点赞。工地上的“文学梦”,从笔...

    06-25

  • 像写日记一样,写文章

    像写日记一样,写文章

    写文章,一听就感觉好唬人。如果你不是一个受过这方面训练的人,一听到这个就更紧张了。我要写点啥呢?有点像回到小学和中学的时代 ,在语文老师平静的眼光下,挖空心思的...

    05-22

  • 49岁边打工边写作:写作灵感无处不在,一碗酒糟一篇千字文章

    49岁边打工边写作:写作灵感无处不在,一碗酒糟一篇千字文章

    这是我在头条发布的第339篇原创文章,希望编号能一直进行下去……在头条,经常有朋友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问我写作的灵感来自哪里。我想说我也不知道啊,轻飘飘一句“灵感...

    05-20

  • 我看《李慈铭日记》

    我看《李慈铭日记》

    李慈铭。近来,近代人物日记的整理与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凤凰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等,都在学术界产生广泛...

    05-20

  •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我的45天破局日记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我的45天破局日记

    年前突然被裁员,一年努力仿佛落了空。本想着年后重整旗鼓找工作,却发现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那些招聘页面上闪烁的关键词,像“年轻化团队”“创新力优先”,总让人心...

    05-20

  • 99本日记

    99本日记

    文|张刚今年初春,偶然在微信上与刘大姐取得联系,受邀到她家里做客。刘大姐大名刘志军,好多齐鲁晚报人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一说“热线刘大姐”,那没有不知道的。我们...

    05-20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