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门敢向旱争粮 固安澜而润沃野
——在旱情与涌浪之间 种下水的秩序
宁夏惠农渠管理处第五管理所技术员
张其怀
惠一所地处永宁,属于惠农渠“渠首”,承担全处最大输水量,加上全处仅剩的未砌护“土渠”,渠道安全压力显而易见。“基层工作周”期间,我有幸在惠一所度过了为期五天的学习交流之旅,此次学习打破了我对于上游“水多好灌”的固有思维。当前灌区遭遇持续干旱,较去年同期灌溉用水量增加,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做好抗旱保灌工作,确保农作物适时灌溉,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01
安全生产是筑牢抗旱保灌的底线力量

在基层工作中,安全生产始终要放在首位。抗旱期间水利设施长时间高负荷运行,安全风险陡增,此种情况下需全面排查重点建筑物及设施设备隐患,及时处理消除风险,保障正常运行。大流量高水位长时间运行所造成的渠道压力不同往日,极易引起渠堤内坡脚过压渗水,对渠道的安全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在惠一所全体职工的谨慎关注和细心巡护下,通过清除杂草、“探一探”“捏一捏”检查坡体土壤干湿度,及时发现渠坡浸水情况,一有问题及时处置,同时积极联系乡镇、用水协会、跨(临)水单位“借力打力”,在渗水出现苗头时就及时止损。防溺水不止在渠“面”,遇到渠边清洗水桶、嬉戏玩耍、违规取水时都会及时劝阻,告知危害。渠道行水如同行军打仗,安全就是生命线,只有绷紧安全这根弦,才能确保全年抗旱保灌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02
精细化管理是保障抗旱保灌的关键之策

炎炎夏日,成块连片的庄稼是最富生命力的事物,但在实地查看小麦添水情况、玉米长势、灌溉实效时,部分作物缺水的问题仍亟待解决。面对水资源紧缺与旱情并发,如何公平高效分配灌溉用水,是抗旱工作的核心所在。提前摸清底数,精准配水。对灌区内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需水量做到心中有数、纸面有账,控制好用水指标并及时预警。执行好错峰轮灌制度。坚守全处“上下一盘棋”,执行好“先下游、后上游”的轮灌模式,在用水高峰期化解争水矛盾,确保“应灌尽灌”的同时“利用好每一滴水”。强化直开口管理。根据往年同期数据对比与工作实际安排,服从调度指令,该关则关,不开临时泵、不淌人情水。严把闸门高度,做好临时泵记录与量测水管理,守护供水管理秩序。强化灌溉衍生服务工作。多跑多看多查,加强与地方水务局、用水协会的沟通联系,做好灌域节约用水宣传,凝聚政府、农民和社会力量,打好抗旱“组合拳”。灌溉管理不是简单的开闸放水,而是精细活、技术活、用心活,必须做到科学高效、公平公正、精准无误,才能确保所有水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03
工程运行是确保抗旱保灌不掉链子的坚强支撑

工程能否稳定运行亦影响抗旱保灌工作成效。要避免“重建轻管”,重点关注险工段及新砌护段落,避免“木桶短板效应”。好的工程对抗旱保灌作用显著,例如今年新砌护段落对雷台泵等高口的进水量改变明显。支渠长谈起今年灌溉受益时嘴角收不住的笑意,就是对春季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所有现场管理人员最好的回答。水利工程是抗旱保灌的“硬支撑”,必须坚持“建管并重”,确保旱时能用、急时管用。
作为青年水利工作者,抗旱保灌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此次“基层工作周”抗旱保灌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抗旱保灌不能只靠临时应急,必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推动灌区现代化改造,提高抗旱基础能力,必须提升群众节水意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让节水成为农民自觉行动,必须扎根基层、真抓实干,持续深入了解灌区情况,才能确保精准调度、精确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