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兰是一名二年级小学生。若兰的社交能力相当不错,我一直认为她应该能够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没想到上周六,一场突如其来的“友情危机”,就摆在了我面前。好在经过我和对方家长的沟通调解,促成圆满结局!两个孩子和好如初,并收获了更坚固的友谊。

风波乍起:放学路上的眼泪与谜团
若兰班里有一个叫钰钰的小女孩,就住在我们家楼下。两个孩子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来二去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放学后或者周末还时不时的相互串门。两个孩子玩得非常好,我们家长也彼此熟悉了。
上周五放学的时候,若兰欢呼雀跃地告诉我,他们调座位了,她和好朋友钰钰成了同桌。没想到周六放学,她就扑进我怀里,哭成了泪人,嘴里反复念叨着:“钰钰说话不算话!”
任凭我怎么哄,她也只说出一句“钰钰把我的作业全都涂黑了”。这话说得没头没脑,我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但我再问,若兰哭的更凶,小肩膀一耸一耸,反复就只有一句“钰钰说话不算话!”,再无更多解释。还多次拦住正往家走的钰钰,执拗地问“为什么说话不算话”。
我见从若兰这里问不出什么来了,只好转头,尽量露出温柔的笑脸,用最轻柔的语气问一旁的钰钰:“能不能告诉阿姨,发生了什么事呀?”。没想到,就这一句,钰钰的眼圈“唰”地红了,紧抿着嘴唇,倔强的和我对视,却一个字也不肯说。
见此情景,我立刻意识到,现在不是沟通的时机。一方面,两个孩子的情绪都已决堤,继续追问,不但无法还原真相,还会火上浇油,把矛盾扩大化;另一方面,我怕惹哭了钰钰,会引起来接钰钰的爷爷的误会,以为我在以大欺小,逼迫欺负人家孩子,不利于后期调解。

情绪暂停键: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孩子,一个哭得说不清,一个委屈得不开口,现场顿时成了一个无解的谜题。看来这场“友情危机”,需要更冷静的时空来化解。此刻,强行寻求“真相”,不如先接纳情绪。
于是,我按下满心疑惑,先安抚若兰。我心里明白:在情绪的风暴中心,倾听和拥抱远比真相更重要。于是,我轻轻搂住哭成了泪人的若兰,对她说:“妈妈在,没事的。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难过和委屈,我们先回家,等心情平静一点再说,好吗?”
等若兰情绪稍微平缓一些之后,在钰钰的沉默不语和爷爷“你们是好朋友,要好好的呀”的劝解声中,我领着若兰先行回家。
回家后,我没有立刻继续刨根问底。因为情绪上头的时候,任何道理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我继续安抚一番,待孩子情绪稍稳,让她先写作业,我去做饭,并约定饭后我和她一起处理与钰钰闹矛盾的事情。
期间,若兰在一张纸上写下“钰钰说话不算话,我要跟你记仇”,拿给我看。我知道这是她宣泄委屈的出口,我需先接纳,便温和地收下纸条,并告诉她,我们先吃饭,吃完饭妈妈和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真相浮出水面:一场源于“完美主义”的冲突
饭后,平静下来的若兰终于道出原委。原来是一场关于“作业修改”的冲突升级所致。课后服务时,老师让大家写一段描述秋天的话,写好后同桌交换批改。一直在上着书法课的钰钰,字写得好,对字要求高,觉得若兰有两个字写得不好看,就圈起来让若兰修改。
若兰改了一遍,但追求完美的钰钰还是不满意,让若兰继续改。若兰就不愿意了,钰钰便冲动地拿铅笔把那两个字涂黑了。若兰也以牙还牙,涂黑了钰钰一个写错的字作为反击。这一举动激起了钰钰的怒火,便赌气将若兰的整段话都涂成了漆黑一团。
若兰看着涂成漆黑一团的作业,擦也擦不掉,改也没法改,只能撕掉重写了,就和钰钰据理力争。冲突升级至此,钰钰也后悔了,提出让若兰撕掉那页,她来重写,若兰同意了。可钰钰刚写了几个字,老师就宣布该项作业暂停,没写完的回家再写,现在要进行下一项了。钰钰便把本子还给若兰,让她回家补,自己则跟着进行下一项了。
至此,这场“笔墨大战”真相大白。孩子的世界,逻辑就是这么简单而执拗——你答应我的,就要做到。承诺是金,违约便是“天大”的事。若兰的崩溃,不在于作业被毁,而是钰钰事后承诺“撕掉这页我帮你重写”,却因课堂进度突变未能兑现,这才引爆了若兰心中“说话不算话”的委屈。

智慧介入:搭建“桥梁”,妈妈们的“神助攻”
摸清情况后,我并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选择与钰钰妈妈沟通(我知道钰钰爷爷只管接送孩子上下学,其他事情都是妈妈在管)。我估摸着钰钰妈妈已下班回家,此时也该吃过饭,不是太忙了,便发去信息:俩孩子今天可能闹了一点小不愉快。若兰一直在哭,我问了钰钰一句“发生了什么事”,就看钰钰眼圈也红了,我就没敢再问。你有时间了,问一下钰钰,到底是什么情况。
很快,钰钰妈妈就回了信息,说她已从钰钰爷爷处听说了此事,钰钰撕了若兰的作业,若兰哭了一路。她刚才也正在和钰钰说这事呢,这件事是钰钰做的不对,她已批评教育了钰钰,并承诺让钰钰周一给若兰道歉。
我赶紧澄清:钰钰爷爷听岔了,没有撕作业,是涂黑了。钰钰让若兰撕掉,她给重新写,最后又没来得及写,所以若兰一直在哭的是“钰钰说话不算话”。
钰钰妈妈说:难怪我才刚问了两句,钰钰就委屈得不得了,也开始哭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责任在钰钰,她不该涂黑若兰的作业,更不应该答应写又不写,说话不算话。我已经说过她了,她也知道错了,让她周一给若兰道歉。

我赶紧表明自己的立场:小孩子的世界,风波是常态。你也不要指责钰钰了。我给你发信息,也不是来“兴师问罪”的。我们现在的重点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如何引导孩子化解矛盾。
钰钰妈妈再次承诺,钰钰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她也愿意在周一向若兰当面道歉。我将这话转达给若兰,问她能否在钰钰道歉后原谅并重归于好。
没想到,若兰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要她道歉,我要她把涂掉的那段重新写一遍。她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她兑现了承诺,我们就还是好朋友。”
我立刻明白了她的逻辑:行动上的弥补,远比口头道歉更有分量。孩子自有他们处理关系的智慧。那个“重写一遍”的仪式,在成人看来或许多余,但对她们而言,情感的裂痕,需要用兑现承诺的行动来修补。这是孩子世界里最朴素也最坚定的正义。
我尊重她的诉求,立刻将这份独特的“和解方案”转达给钰钰妈妈。很快得到了钰钰母女痛快的响应。钰钰也认为自己理应兑现承诺,愿意重写,换取若兰的原谅。
我立刻趁机邀请钰钰,告诉她们我周末刚好休假在家,如果钰钰有时间的话,就来家里找若兰玩。钰钰欣然应允,并约定好周日午后过来,若兰也很期待钰钰的到来。

圆满解决:用孩子的逻辑,修复孩子的友谊
周日中午,钰钰如约而来。两个小姑娘一见面,若兰就自然地拉起了钰钰的手,有说有笑。正当我以为她们已默契地和好时,钰钰却认真地说:“昨天的事情是我不对,我上来是给你重写那段话的。”
若兰立刻拿出早已备好的纸笔和作业本。钰钰伏在书桌前,工工整整地照抄了一遍。当最后一个字落笔,两个孩子相视一笑,仿佛完成了一个无比神圣的仪式。若兰还跑来找我要回了那张“记仇纸”,当着钰钰的面撕碎了,所有的委屈与隔阂仿佛也随之消散。
那一刻我明白,这场风波非但没有摧毁友谊,反而让她们在“履行承诺”中,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懂得了原谅的尺度。
承诺兑现完毕,若兰拿出自己用彩泥做的“甜品”,两人瞬间投入了“开甜品店”的游戏,所有的芥蒂都在笑声中烟消云散。我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了。看着她们重归于好的小身影,我心里满是欣慰。这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友情危机”,终于以最孩子气也最真诚的方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拍下她们玩闹的照片发给钰钰妈妈。这一次,两个孩子用行动告诉我:真正的和好,不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而是“我答应你的事,就一定要做到”的郑重兑现。 这份经历,让她们的友谊,在经历风雨后,扎下了更深的根。这场小小的“友情危机”,没有输家,都是赢家。两个孩子都学到了关于承诺、责任与宽容的宝贵一课。

“风雨”之后,见证成长
孩子的世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上演。作为父母,我们无法也无须为他们扫清所有障碍,而是要学会退后一步,在他们身后提供情感支持与方法引导,信任他们自有修复关系、收获成长的智慧。
回顾这次小小的风波,我更加确信,处理孩子的冲突,考验的更是父母的智慧与定力。这次“友情危机”能够圆满解决,让我对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冲突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姑且将之总结为“三步引导法”吧。
第一步,做“镇定剂”,情绪优先,事实靠后。孩子激烈的情绪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理解的委屈和诉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她的情绪,为她提供一个安全倾诉的港湾。在孩子情绪激动时,首要任务是共情与安抚,不追问、不评判,不急于断案,先为孩子提供一个冷静下来的安全港湾。平静的氛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二步,搭建“桥梁”,而非充当“法官”。我们家长的角色是搭建沟通的渠道,保持冷静、客观、友善的沟通,帮助双方准确传递信息,促进理解,保护两个孩子的心灵和友谊。非常感谢钰钰妈妈的通情达理。这份相互的信任与配合,共同为孩子搭建起了修复友谊的台阶。
第三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有自己的友谊修复方式。我没有强行调解或替孩子决定原谅与否,而是尊重孩子自己提出的、充满孩子气和仪式感的和解方式,这让她在过程中感受到了自主和力量,让修复关系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一次成长。

#家有上学娃##育儿问题求助#教育的契机,往往藏在这些令人头疼的小冲突里。 当我们愿意俯下身,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世界时,就会发现,我们能给她们最好的礼物,不是替她们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引导她们自己拥有化解危机、守护友谊的能力。
孩子的世界,雨过便天晴。她们往往比我们大人更懂得如何原谅。我们所要做的,是在风雨来时提供港湾,然后信任她们自己能扬起新的风帆。做一个温和的容器、一个智慧的牵线人,陪伴他们穿越风雨,收获更坚固的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