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乐涵。
见字如面,当下安好!
今天和一个朋友在微信上聊天,她和我吐槽了一件事情,让我很是感慨。
她说昨天把她的一个多年好友朋友圈拉黑了。她心里虽然也有些伤心和遗憾,但是还是果断这么做了。
”我们认识也有7、8年了”她说:“那时我们都刚刚离婚,一起租房子住过一段时间,我们还挺聊的来的,相处的也挺和谐,她也很照顾我的女儿。
后来因为她妈妈生病需要她回家照顾,我们就分开了,但一直保持着联系;隔一段时间也会见一次面;
你知道的,我是外地的,而且自己带一个孩子,每天又要忙工作挣钱,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孩子;
而她妈妈病故以后她就继承了一笔财产,她也没有再上班,我就发现我们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大了;
每次聚会时,她就比较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而且字里行间还挖苦我为这点小钱疲于奔命不值得;
去年,她认识了个风水大师,还和这个人卷入了一段三角关系里,我并不看好,就劝她和那个男的分开;踏踏实实找个事做,不要把精力和时间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
但她还是和我说他这个男朋友有多么厉害,很多事情都算的特别准;
再后来每次和她交流,无论什么事,她总是要给我指点一番;给我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她说的东西很空很大,轻飘飘的不切实际,我觉得我们能聊的越来越少,感觉渐行渐远......
为啥有的关系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处着处着就处没了?

听着朋友跟我吐槽,我就在想:为啥有的关系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处着处着就处没了?
随着生活际遇的不断变化,起起伏伏;每个人都在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造成分开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种,但有一种是最隐蔽,也是最普遍的:
不知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和一种人相处,总是有一种不足、不满、够不上的感觉。
有一种你怎么做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总是和他或者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的错觉。
他貌似不需要从你身上获取什么实质类的东西,但他要的是那种精神上凌驾于你之上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处在高位的优越感;
无论是在物质层面:我比你有钱、我比你生活水平高等;
还是在精神层面:我比你懂得多、我比你有有经验、我比你有资历、我比你见多识广;
你们关系的基础是:你的“低位”可以给对方提供一种“高位视角”的情绪价值,持续满足他的优越感。
优越感正在不断滋养
狂妄自大的控制者和挑剔者

在电视剧《无所畏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梅大梁和她的丈夫是良城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这个律师团队的十几位初创者都是他们曾经的学生;
在一起强奸案的审理中,受害人当场翻供,指正自己的代理律师梅大梁夫妇指使自己做伪证;
曾经风光一时的梅大梁因为这个案子入狱三年,并丢了律师执照,她的丈夫也因接受不了被诬陷而当场脑溢血死亡。
10年后,梅大梁的关门弟子罗英子一直想为自己“无辜”的老师翻案,
她也无数次的问过梅大梁是什么人会这样的陷害她和她的丈夫,但梅大梁怎么也想不出自己和丈夫到底得罪了谁?
直到铸成案浮出水面,真相得以大白:陷害梅大梁和他丈夫的领头人正是当年他们“最器重”的两个学生方丽虹和许卓;
此时,梅大梁才恍然大悟:“我和丈夫那时仗着是良诚所的创始人,又是方丽虹和许卓,以及很多良诚所律师的导师,对他们有知遇之恩;
所以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律所的主宰,在所里说一不二;
虽然带着学生一起创业,但我们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学生们有任何意见,都被看做是忘恩负义;
有案子也不分给大家,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我想让谁活,谁就活:”
正如邱华的一句玩笑话,道破了玄机:“师父们早算好了,案源喂到七分饱,既能吊着他们卖命,又不怕翅膀硬了单飞。”

处在高位者看上去是给予,而在地位者看来反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当梅大梁以还“需要历练”为由,第18次退回徐卓的合伙人申请时,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内心的不满如野草般疯长,于是,便有了那令人心寒的内外联合构陷。
小心对高位的幕强
让你成为那个被无形控制的低位者

正是一种所求和缺失感,促成了我们对他人的羡慕和期许。
当我们刷着抖音,看着视频号里那些年入百万,财富自由,身材姣好、侃侃而谈的博主心生艳羡时;
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给你勾勒的美好前程里时;
当我们看着身边的亲戚朋友有钱有闲心生嫉妒时;
无形当中心中就会滋生起一种缺失感和匮乏感;同时也成为了为别人提供“高位视角”的献祭者;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现在有很多心灵方面的课程暴雷的原因了:
在这个圈子里,你越觉得自己缺,就越想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
当你越崇拜和信任这个老师,你就越把力量的权柄交付给他,为对方的“高位视角”添砖加瓦,赋予能量。
结果越学能量越低,越学越傲慢,越学分别心越重,自我评判也越来越强,
以缺失心去获取,就会以另一个反面作为代价进行偿还。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学习。
好的老师,一定是让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好,越来越平和圆满;
而不是陷入一种为了获取认可和所谓的成长,而陷入既竞争又依附和讨好的怪圈里。
放下高低
唤醒你内在的“常不轻”菩萨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从能力、见识还是生活水平上总是有一些人比我们强;也总是有一些人不如我们。
无论是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是亲人之间都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与其一论高下,不如把每一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当作是照见自己的一面镜子;
照见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其实都有一种想要站在高位的优越感:
它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需要从对比中确认自己是好的,是优秀的,是强大的,是安全的;是自诩情绪价值的一种。
所以无所谓高位,还是低位;看清并接纳这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在《法华经》中有一位菩萨。名叫常不轻菩萨,他不论见到谁,都会向对方顶礼,然后对对方说“我不轻视你”。
弄得很多人见了他,都会嘲笑他,甚至打骂他,把他赶走。就算他被别人赶走,他一边回头,还是一边说着:我不轻视你。
中庸之道在于平衡;不轻视自己,也不轻视别人,摆正我们心中这杆秤,就不会沉迷于在高位时的风光而凌驾于人;也不会因处于低位时的不顺而自抑自怜,妄自菲薄。
愿你我惜缘当下,早破此相,得大自在。
#心灵成长##生命感悟##认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