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日记是“给自己看”的。
长大之后写日记,是为了“看清自己”。
可如果你想通过写作表达,甚至是影响他人、打造IP、赚钱变现,那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你不能只写“我今天发生了什么”,你要让读者觉得,“原来你说的也是我”。
注意,我这里强调的写作与开始写并不冲突,它是持续练习之后的进阶能力,针对想要提升写作水平,把日记变成文章的读者们。
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把“自我表达型日记”写成“有可读性的公共表达”?
一、普通日记,为什么别人读不下去?
很多人写日记,第一句话就写:“今天我很难过。”然后接着写了1000字——为什么难过,谁惹的,对方说了什么,自己怎么反应。
很真实,但读者很快就会划走。
为什么?
因为你写的是“自己的一天”,而不是“别人能从中得到什么的一天”。
我们不否认记录的意义,但“写给自己看”与“写给别人看”之间有巨大的信息转译门槛。这可倒不是说写的不好才不被看见,而是我们要理解“内容=共享情绪+共享启发”,日记跟公众的可读性文章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私密的日记只需要关注“我的视角”即可,但是可读性文章还要考虑“用户视角”。
所以第一步是:从你的故事里,提炼出读者关心的“共性体验”。
二、怎么从“我”出发,写到“我们”?
写日记型内容,千万不要沉迷在“复述自己”里。
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技巧一:减少“第一人称”出现次数
原话是:“我觉得我那天很委屈,我真的很崩溃,我一晚上都在哭。”
调整后可以写:
有时候,一个人明明没做错,却要承担很多非议和误解。委屈这种事,真的积累久了会崩溃。
情绪还是那个情绪,但一旦去掉“我”,就变成“读者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节奏下,再适当增添几行自己的故事,就是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段落。大部分人的日记之所以不是传播型文章,就是停留在了“我”的叙事视角,而忘记了,其实大家想看的是“我们的故事”。
(2)技巧二:写出总结性启发或观察
比如你经历了一次争执,不要只记录谁说了什么,你可以试着写:“我后来才意识到,真正压垮我的不是这句话本身,而是那种不被理解的感受,是那个无数次被忽视,不被爱的细节。”
你看,这种“后知后觉”,才是内容的价值感所在。任何的经历我们都可以提取出观点和洞见,而读者需要的就是这种一针见血的“哲理”。
三、优化结构感:别只写流水账,要有“结构意识”
很多人写作卡壳,是因为他脑子里没有“写作的骨架”。
如果你写的是一段情绪体验、生活片段,不妨试试我推荐的 3 段式结构:
事件引子: 今天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情绪发展: 当下我很……后来我又……
思考总结: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
记得文中穿插自己的观点,用观点+经历或者经历+启发的方式写。
怎么看自己有没有观点呢?很简单啊,只要你写完一段文字之后,自己读一遍,思考这几个问题:
“我有没有写出一个问题?有没有写出一种思考?有没有一句话能讲给别人听?”
如果你写的段落,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其实你就已经具备基础的写作训水平了。
四、让你的日记具备“可传播性”的秘诀:加一句金句
日记是内心世界的碎片,文章是把碎片拼成结构。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像“一篇内容”,而不只是碎碎念,请你尝试给自己加个码去练习——在结尾写一句金句。
也许我们未必一开始就能把行文结构写好,也未必能够马上写出观点,这些都不要紧,它们都是进阶的练习。我们可以一段时间抓一个主要矛盾去练,比如规定自己这个月写作时其他的写文习惯都不变,只要求自己每天写+练习写结尾金句就够了。
假装自己像主持人一样,帮读者收尾。
比如:
①写关于情绪的日记,可以加:“表达情绪,根本不是软弱,它是捍卫我们边界的利器。”
②写关于成长的片段,可以加:“成长是什么呢?无非就是明明还会怕,但还是选择了去面对,难道不是吗?”
③写关系与争执,可以加:“理解别人之前,先看见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能理解自己,那么也能理解别人。因为人啊,都是为自己考虑的多啊。”
这不光是总结,更是你建立个人写作风格的开始哦。
你会写着写着,突然发现:写日记,是让你从情绪里抽身的一种能力练习。
五、日记转内容的三个日常练习
1)每次写完日记,问自己:“读者看了会收获什么?”
比如你今天记录“被误解”的经历,那就试着写:
①别人为什么会误解?
②我有哪些表达方式可以更清楚?
③如果有下次,我能换一种回应方式吗?
如果读者也有被误解的经历,那么看完你的文章,是不是也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被人误解,自己下次的表达可以怎么优化了?这个就是读者视角,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所在。
2)每天写一段日记后,加一句“如果发出来,我会怎么讲?”
我建议你练习“旁白视角”:站在一个局外人(朋友/读者/社群观众)的角度,重新组织你刚刚写完的日记。就像你在跟一个不认识你的人,讲你今天发生了什么。
举个例子:
原始日记(第一人称、情绪表达):
今天真的崩溃了。明明我已经提前一天准备材料了,可是开会时领导突然改了方向,我完全没跟上,场面超尴尬。为什么我总是这样,好像怎么准备都不够?
转换为适合发出来的语言(侧重结构与洞察):
有时候准备再充分,也挡不住“临场变数”。
今天在会议上遇到了一个临时改方向的场景,虽然我前一天准备了很多资料,但因为没有预判到这个变化,整个人一时慌了。
这事之后我意识到,仅靠“准备”还不够,我需要多练一些“即兴应对”的能力——比如提前做几个B计划,或者模拟几种会议场景。
3)每周从日记中,挑出一段“可以写成文章的体验”
用:事情——反应——思考——总结 的顺序,写成一篇小短文。
不要急着完美,关键是“把自己说清楚”,这是所有写作的第一步。
很多人把写作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轻。其实你只需要一个方法,把自己写得更清楚。
哪怕从一篇日记开始。
把那句“我今天很难过”,慢慢写成“很多人都有这种难过,但我们可以……”
你会发现,你的文字,不止安慰了你自己,也开始安慰别人。
这,就是日记的“可读性”。
你不需要写得多好,你只需要继续写下去。让文字自动去寻找它能够温暖到的人。
今天的文章你学到了什么呢?评论区写下来,加深你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