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发现 以成人反思——再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发布者:菱草 2025-1-13 13:00

《童年的秘密》这本著作,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现在重读,依然激情涌动、感触颇多。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经典的光芒能清晰地照见我们的弱点,并时刻提醒我们规避修正;经典中呈现的智慧,成为我们永世的参照。

那么,童年有什么秘密呢?人在童年时期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诸多特质,有的很快就消失了,有的影响一生,还有很多是未被发现的,需要成人耐心持久地观察研究,这是成人终生学习研究的功课。

事实上,成人鲜有这种耐性。在成人看来,儿童的表现常常有悖于常理,而这些所谓的常理,则是成人的规则、成人的标准、成人的约定,与儿童没有丝毫关系。很多时候,成人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忘了自己的儿童时代,对儿童的行为不细加考虑,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指责、呵斥,甚至怒骂、拳脚相加,把儿童吓住。

哭闹是儿童的语言,是儿童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难受了就发泄一通,以引起成人的关注。如果成人置之不理,任其哭闹,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或许还有一定的危险。我想起母亲讲的一个细节。我弟弟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在床上铺了一块黄油布,防止他尿湿被褥;一天傍晚,母亲去厨房做饭,顺便在弟弟的枕头旁点了一根蜡烛。不一会儿,就听见弟弟发出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哭声。母亲有点儿纳闷儿,赶紧跑过去,吃惊地看见蜡烛倒了,已经引燃了油布。母亲迅速灭了火,弟弟得以脱险。如果母亲不及时赶到,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可见,儿童的哭闹多是有具体原因的。

儿童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较为关注的儿童特质。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力特别强,能一眼发现细微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这一点,我也深有感受。在我外甥女两岁时,我把她妈妈上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照拿出来,让她辨认哪个是妈妈。我认为她一定认不准,因为十几年过去了,她妈妈从少女到青年,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她很快就从几十名少男少女中准确地找到了妈妈。敏感期转瞬即逝,在这期间,成人要多陪伴、多鼓励、多引导儿童,使其有更多奇妙的发现。

敏感期不仅仅眼睛管用,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譬如,我儿子上幼儿园时,幼儿园采用双语教学,儿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几个英语单词,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论走到哪里,见到与学过的单词对应的事物就能流利地说出相应的单词,但到了小学就没有这种热情了。蒙台梭利把这些称为“爱的智慧”。成人没有这些“爱”,也就不会有这些“智慧”。

儿童成长依赖成人,有人把照看儿童看成负担,因而也就懒得尽心。婴儿刚来到人世,就交给月嫂;等稍大些,又交给保姆;再大一些,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小学,父母离孩子越来越远。这是当年蒙台梭利生活的西方的情况,也是我们当代中国的现状。是啊!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这不是已经尽心尽力了吗?还能怎样?殊不知,父母在孩子身上少一分陪伴,孩子就少一分亲情,甚至多一分风险。

孩子在有的父母眼里,不过是“小摆设”。高兴了逗弄、亲热一番,不高兴了就指责、训斥,更多的时候是不冷不热。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庭中便有了疏离感。

很多时候,儿童所依赖的成人是靠不住的。蒙台梭利痛心地写道:“对儿童来说,‘尊重’成人是他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弱者要尊重强者。”成人是儿童生长的障碍。这是残酷的事实,不是危言耸听。儿童是在一边突破成人的压抑,一边向成人妥协的博弈中艰难成长的。

多年来,我们自以为是地把“听话”视为教育孩子的“黄金标准”,把孩子的“听话”视为教育成功的最大成就。蒙台梭利却说:“儿童的抗议被认为是不服从,那对成人来说将是危险的。”这本出版了87年的书,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理念能够颠覆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观。这种“听话”的教育其实就是奴化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打造成没有思维的“呆子”,把活生生的人压制成驯服后的工具。

人和人的真正相爱是接纳与陪伴,在需要的时候扶一把,而成人做得远远不够。

“七岁八岁万人嫌。”孩子的多动,孩子的调皮,孩子的哭闹,孩子的黏人,孩子的执拗,孩子的说谎,孩子的反抗,孩子的厌学,孩子的逃课等,想到这些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头痛;但孩子的聪慧伶俐,孩子的天真无邪,孩子的热情善良,孩子的纯洁真诚,孩子的守信宽容,孩子不容破坏的秩序感等,也是成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优点。人类最优秀的素养,在孩子身上保留得最完整。成人离孩子越远,其实离真善美也就越远,离人的原生素养也就越远。成人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净化自己,才能对孩子更好,才能虚心向孩子学习,人类社会的前景才更加光明。陶行知先生说的“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也是对成人发出的警示。成人不要无视孩子身上诸多闪光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创造了自己,而且创造了成人,并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著名论断。童年时的外界环境和条件是一方面,他自己的成长也另有一套神秘模式,成人决不能生硬粗暴地干预孩子或随意包办,而要尽可能地为儿童成长创造好的环境,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样子自由成长。父母很难像教育家或心理学家那样从专业视角研究儿童,但如果能够少发怒、少干扰、少以“专制”的暴君意志取代儿童意愿,做到最大限度的克制、最大能力的呵护,也说得过去。

从本质上看,成人更离不开儿童。蒙台梭利说:“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起来。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不仅指儿童是未来的新生力量,而且指儿童本身能够催生新生力量,儿童在任何社会都是最活跃的活力因子。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成人的最佳作品,照料孩子是所有成人共同的使命。

童年是人类频频回望的精神高地,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以童年为母题的经典之作。童年是人类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土,捍卫童年是成人必需的职责。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防止从成人角度出发理解儿童。”这声音穿过近90年的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推荐阅读
  •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电影文艺工作者的骄傲不过如此了。#你会去看《南京照相馆》吗#警醒了国人!还原了历史!表达了先锋的意见!表达了低调的愤怒!这一点相对于新电影731可能更加“着力”。原...

    07-30

  • 所行道亦远——《所思在远道》有感

    所行道亦远——《所思在远道》有感

    当下,“才女”这个词使用频次太高,很多场合听起来都有些忽悠浮夸的意思。在《所思在远道》的作者陈琼,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真正的“才女”。为何,且听我娓娓道来。陈琼(...

    07-09

  • 面对《匆匆》有感,你也会怀念吗

    面对《匆匆》有感,你也会怀念吗

    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感慨时间流逝飞快的,除此之外的情感也有怀念家乡,怀念亲人,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如何如何的情感?那么为什么人会多愁善感地发出各种感慨?要知道,...

    05-14

  • 读书有感(系列)

    读书有感(系列)

    当你和你的内在身体联结时,你就不再认同于形相,而是从对有形的认同转移到对无形的认同,也就是对本体的认同,这才是你真正的本质身份。身体觉知不但可以让你安住在当下时...

    05-14

  • 《误判》观后感

    《误判》观后感

    曾经我认为,甄子丹真的是生不逢时。在2008年《叶问》上映之前,他其实在功夫电影方面尝试多年,但成果微微。传统武术电影已经有了李连杰、赵文卓等深入人心,现代功夫电影...

    05-11

  • 姹紫嫣红青春韵——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姹紫嫣红青春韵——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涵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江苏大剧院内笛声悠扬,水袖翩跹。随着《牡丹亭》经典唱段响起,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与传统...

    05-11

  • 观后感:评论区里说说大家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评论区里说说大家的观后感吧

    红枣等猪头。不要再那么贪了,买buff就调整买了。

    05-11

  • 旅途有感

    旅途有感

    曾几何时遇到假期就猫在家里看那人海如潮庆幸自己好聪明没去随波逐流省却舟车劳顿还自己一份安静走出去未必都是旅行的累和愁还有点滴带来的悟悟自己那份倔强无意伤害到他人...

    05-07

  •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以书之名#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生存之书。书中的许三观,并非英雄豪杰,只是个平凡小人物。他在生活的泥沼里,一次次靠卖血挣扎求生。卖血,于他而言...

    05-06

  • 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读《执着与多彩—殷凯生教授回忆录》有感

    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读《执着与多彩—殷凯生教授回忆录》有感

    4月25日下午2:30,我应殷凯生教授之约,到他府上拜访,闲聊了几句,他拿出两本书赠送予我。一本是2024年《殷凯生中国艺术名家》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欧洲集邮协...

    05-02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