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孔繁森——读《雪线上的奔布拉》有感

发布者:虚空藏星核 2024-8-15 09:38

【读书者说】

作者:刘仲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202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也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3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的出版,意义非凡。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 阿旺曲尼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由个人口述、创作团队精心整理而成的作品,填补了孔繁森早期援藏经历记录的空白。该书通过孔繁森在西藏的第一任秘书、翻译兼警卫阿旺曲尼的回忆,讲述了35岁的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在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艰辛工作的经历,展示了他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英雄人物的事迹,需要在持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被不断阐述。如果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叙事模式中,多么伟大的事迹都会失去鲜活性和时代感。在新时代,如何让英雄人物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激励人们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该书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找到了塑造英雄人物的新方式:关系叙事。

关系叙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把人物放置在人际关系、社会互动以及文化交流中,不仅记录事件的发生,还强调叙事如何反映和构建人们的日常经验及行为。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关系叙事可以理解为通过叙事来建立、维持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叙事来探索和表达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联系。《雪线上的奔布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作为领导者、号召者、组织者的孔繁森,放进与藏族干部群众、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网络中,完成对全部故事的讲述。

故事在阿旺曲尼的回忆中展开——得知要服务大“奔布拉”(“奔布拉”为藏语,汉语意思是干部),阿旺曲尼有些忐忑,但孔繁森对他说:“叫我老孔。”自此,二人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的难忘时光。

阿旺曲尼看到了无数感人的瞬间:孔繁森为岗巴贫穷农牧民落下的泪水;收割青稞磨出的满手血泡;给农牧民治病累倒在地;风雪中救活三岁孩童;跪求盲人莫拉收下他的钱物;收养两个拉萨孤儿;在西藏工作期间大部分工资用在藏族同胞身上;殉职时仅有8.6元的遗产……他像亲人一样关心群众生活,像朋友一样倾听百姓心声,这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情感交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变得真实而生动。

在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孔繁森对人民群众的爱,也理解了为什么藏族同胞会对这位相识不久的汉族干部心悦诚服。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叙事,孔繁森精神闪耀出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正是党与藏族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

传统报告文学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大多依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在宏大叙事中嵌入某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高大与光辉,而忽视了人性本身的真实和复杂。《雪线上的奔布拉》则摒弃了这种模式,通过阿旺曲尼的第一人称口述,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孔繁森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而接地气的孔繁森形象。

在阿旺曲尼眼中,孔繁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每次下乡,路途遥远,出发前,孔繁森都会烙一些山东大饼当干粮,时间长了,阿旺曲尼也学会了做法。在阿旺曲尼看来,这体现了孔繁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然,在面对高原反应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时,孔繁森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奈;他关心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会因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而自责和痛苦。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这些朝夕相处的日常,让阿旺曲尼的回忆和叙述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情感的温度。例如,孔繁森受伤后躺在医院时,曾向阿旺曲尼袒露心声,讲述自己做心理建设的过程。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他才成为英雄。孔繁森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不仅赢得了阿旺曲尼发自内心的崇敬,更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导师。

阿旺曲尼陪同孔繁森上高山牧场,下田间地头,骑马在风雪中奔波,跑遍了岗巴县辖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孔繁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在孔繁森离开后,阿旺曲尼坚守岗巴,甚至拒绝升职离开,选择留下来,用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雪线上的奔布拉》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是作品的思想内核,也是推动作品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动力。通过对孔繁森与周围“关系”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再现,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历史,更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这种共鸣和震撼正是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斯人已去,精神永生。“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无声,日夜注视着雪域高原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江河奔腾,讲述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雪线上的奔布拉》不仅是对孔繁森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民族团结精神的颂扬与传承。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5日 12版)

推荐阅读
  • 呼唤对历史的敬意与共情——读冰心手稿有感

    呼唤对历史的敬意与共情——读冰心手稿有感

    【作家手稿观察】作者:朱立立、黄思齐(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当电脑替代传统的纸笔,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手稿就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犹如一...

    08-27

  •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电影文艺工作者的骄傲不过如此了。#你会去看《南京照相馆》吗#警醒了国人!还原了历史!表达了先锋的意见!表达了低调的愤怒!这一点相对于新电影731可能更加“着力”。原...

    07-30

  • 所行道亦远——《所思在远道》有感

    所行道亦远——《所思在远道》有感

    当下,“才女”这个词使用频次太高,很多场合听起来都有些忽悠浮夸的意思。在《所思在远道》的作者陈琼,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真正的“才女”。为何,且听我娓娓道来。陈琼(...

    07-09

  • 面对《匆匆》有感,你也会怀念吗

    面对《匆匆》有感,你也会怀念吗

    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感慨时间流逝飞快的,除此之外的情感也有怀念家乡,怀念亲人,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如何如何的情感?那么为什么人会多愁善感地发出各种感慨?要知道,...

    05-14

  • 读书有感(系列)

    读书有感(系列)

    当你和你的内在身体联结时,你就不再认同于形相,而是从对有形的认同转移到对无形的认同,也就是对本体的认同,这才是你真正的本质身份。身体觉知不但可以让你安住在当下时...

    05-14

  • 《误判》观后感

    《误判》观后感

    曾经我认为,甄子丹真的是生不逢时。在2008年《叶问》上映之前,他其实在功夫电影方面尝试多年,但成果微微。传统武术电影已经有了李连杰、赵文卓等深入人心,现代功夫电影...

    05-11

  • 姹紫嫣红青春韵——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姹紫嫣红青春韵——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有感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涵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江苏大剧院内笛声悠扬,水袖翩跹。随着《牡丹亭》经典唱段响起,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与传统...

    05-11

  • 观后感:评论区里说说大家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评论区里说说大家的观后感吧

    红枣等猪头。不要再那么贪了,买buff就调整买了。

    05-11

  • 旅途有感

    旅途有感

    曾几何时遇到假期就猫在家里看那人海如潮庆幸自己好聪明没去随波逐流省却舟车劳顿还自己一份安静走出去未必都是旅行的累和愁还有点滴带来的悟悟自己那份倔强无意伤害到他人...

    05-07

  •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以书之名#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生存之书。书中的许三观,并非英雄豪杰,只是个平凡小人物。他在生活的泥沼里,一次次靠卖血挣扎求生。卖血,于他而言...

    05-0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