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养成每日写作的习惯,却总卡在 “不知道写什么”“对着空白文档犯怵”“坚持几天就放弃” 的困境里。其实,入门写作不用追求长篇大论,从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开始,就能轻松打破僵局。读后感之所以是每日写作的 ...
(记一个善良的男人,千里送一个残疾女人回家的风风雨雨)作者:温柔一束光(2025.11.4)2001年,山东单县一个四十三岁的中年光棍汉,蹬着三轮车捡回来了一位瘫痪的女子。并且还掏钱为她治病,可几个月之后,女子提 ...
生活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那些曾经的煎熬,回头看看,都是让你变强的养分。别总盯着别人的朋友圈羡慕。你看到的只是精修片段,谁家锅底都有灰。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正的清醒。人到中年才发 ...
1最近读了好几本美食方面的书籍,有些偏重发表评论,有些偏重阐释文化,要论最好吃的,非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莫属了。真爱美食的朋友,着实应该好好读一下汪先生的散文。但转念一想,或许也不该读。说应该读,是因为散 ...
欣赏使人变美19 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爱情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有人说,爱情就像烟花,绚烂一瞬就消逝;有人说,爱情像流星,转瞬即逝。但在我认识的那对夫妻身上,却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爱,是风雨无阻,是不离不弃。相识:青春 ...
每周视频通话七成八,见面时间却缩水三成五。科技让距离变近,心却越来越远。这不是亲情淡了,是沟通方式老了。父母在微信里转发养生文章,你点完“已读”就关掉;你发个定位说在加班,他们回一句“注意身体”,再无 ...
《收信人:心中的无线电台》读完这篇如晨钟般的文字,我忽然听见了体内某个角落传来的回响——那是名为“年轻”的电台,在调整频率时发出的沙沙声。他们总说年轻是生命某个阶段的特权,是胶原蛋白与新陈代谢的盛宴。 ...
女孩爱上了一个工作狂男友,男友每天都在加班,她想见男友一面都难。她常常困惑,这真的算恋爱吗?一次,她犹豫着拿起电话打给男友。男友很久才接起,还没等她说话,就不耐烦地说:“我忙,过一会打给你。”然后立刻 ...
《在生活的暴风雨中奔跑的人,连眼泪都是钻石》一文,以细腻笔触描绘普通人逆境中的坚持,宛如一首激昂的生命赞歌,令人读后心潮澎湃。文章以作者童年拔牙恐惧、腮腺炎卧床,到成年后默默承受车祸伤痛的经历为主线, ...
友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它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无论是在快乐的时刻,还是在艰难的时刻,朋友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支持与鼓励。友情不仅仅是相互的陪伴,更是心灵的共鸣与理解。友情的定 ...
文/轻语流年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五个真实到让你心痛的故事。它们像五把温柔的刀,轻轻划开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请准备好纸巾,因为接下来的文字,可能会让你泪流满面。故事一:《每天 ...
公交站台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轻人匆匆赶来,手里拿着没吃完的早餐,一边看手机一边等车。旁边的老人欲言又止,最后只是轻声说:“孩子,别着急,注意安全。”年轻人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等车来了,年轻 ...
我能开始改写,但你还没把要改写的原文贴上来,请把原文发来。顺便确认几件事,确保最后成品完全符合你的要求:1. 成稿字数你希望控制在1000–2000字,对吗?(你之前要求5000字以内,这里再确认具体区间)2. 是否有 ...
《印度时报》10月14日文章,原题:印中友谊:翻开历史新篇章 当代全球秩序不断变化,暴露出日益加剧的竞争,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局部地区对峙的升级以及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凸显了当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外交接 ...
这篇文章深刻而感人,传递出一个朴实而又温暖的理念:在人生中,最宝贵的,莫过于那份真挚的爱与责任。以下是一段以“人这一生,最宝贵的是什么”为核心的深度思考文案,既不直白提及养生,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人生 ...
说白了,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懂你的老朋友,一上来就拍了拍你的肩膀,说了句大实话:“追不上的,别追了;背不动的,扔了;看不惯的,躲远点;走散了的,随他去;不是你的,别瞎想。” 这话糙理不糙,是不是瞬间感觉心 ...
读文章,谈感受!向大家汇报如下:8篇文章的前九位高频词汇如下:1、发展(出现约120次)主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等。感受:不发展都是问题,小发展大问题,大发展小问题,全面发展 ...
1955年,皮埃罗·卡拉曼德雷作为发起人,组织了文化代表团对新中国进行参观、考察。回到意大利后,代表团成员发表了大量文章,并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向意大利民众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桥》特刊《 ...
在武汉12345热线大楼里采访时,工作人员笑道:“我们热线和你们杂志还很有渊源呢。”循手望去,走廊里挂着两篇装裱的本刊文章,一篇写于2005年,吴官正同志在上面批示:“我83年在武汉当市长时,设立市长电话……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