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马鞍山8月16日电(通讯员 胡显冉)
2025年6月,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0余名志愿者走进矿内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青春热情为动力,在后勤保障、环境优化、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贡献力量,谱写了一曲校社联动的青春乐章。
多维服务暖矿区,青春力量办实事
志愿者们根据矿内服务中心的实际需求,组建了后勤协助、环境优化和民生服务三个专项小组,全方位参与矿区日常管理。在后勤保障一线,志愿者们协助食堂管理人员整理职工用餐反馈表,对每周更新的特色菜品进行满意度统计,为"孜然鸡块""红烧鲫鱼"等热门菜品建立受欢迎程度档案 。面对智能更衣柜使用难题,志愿者们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耐心指导职工使用人脸识别功能,让这个"黑科技"真正惠及每一位矿区工作者。

环境优化组的志愿者们顶着夏日酷暑,参与了矿区绿化维护工作。他们不仅协助清理杂草、枯叶,还创新开展"绿色矿区"宣传活动,向职工发放分类垃圾袋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在宿舍安全检查中,志愿者们逐间排查电器使用安全隐患,登记空调运行状况,为后续157台空调维修更换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民生服务组则重点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将职工住宿档案中的11项资料逐一录入系统,同时承担起政策宣传任务,为老职工解读医保新政,协助行动不便的居民完成资格认证。
"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新思维。"矿内服务中心主任钱双建表示,志愿者设计的"光盘积分"兑换制度实施一周后,食堂厨余垃圾减少了30%,这种将公共管理知识与矿区实际结合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
实践育人结硕果,校社协同共发展
志愿服务过程成为大学生们知行合一的生动课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志愿者姓名1]在整理职工诉求时,运用课堂学到的问卷调查方法设计了《矿区服务满意度量表》,精准识别出"洗浴水温不稳定""宿舍晾衣区不足"等12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学专业的[志愿者姓名2]则在协助处理邻里纠纷时,将《民法典》相关条款转化为通俗语言,成功调解了两起因噪音问题引发的矛盾。

"以前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总觉得抽象,直到亲手为职工测量宿舍空调温度,才明白公共服务要落在实处。"志愿者[志愿者姓名3]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种感悟在志愿者中形成共鸣,他们记录的《矿区服务观察报告》提出了15条改进建议,其中"错峰洗浴时间表""职工兴趣社团组建"等8条已被服务中心采纳实施。
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矿区注入了青春活力,更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公共服务价值的认知。当志愿者们离开时,矿区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正值花期,正如这些年轻学子用知识与热情浇灌的服务之花,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