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剩菜剩饭

发布者:虚空藏星核 2021-11-12 22:09 原作者: chengshiping来自: chengshiping原创

母亲的剩菜剩饭

世界和平

如今全民进入小康社会,家家户户不愁吃、不缺穿。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人们更为讲究:肉菜要新鲜、卫生,主食要粗细?遗洌???⒔】怠6猿允O碌姆共耍???恍家还耍?坏沽酥?

然而,我那年过80高龄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吃剩菜剩饭的习惯,真可谓秉性难移。每当一家人聚餐后,母亲都舍不得倒掉碗、盘中的剩菜,要么倒在几个盘子里,要么集中倒入一个小碗里存放,留作下一顿加热后继续吃。从节约角度上看,这还勉强说得过去。有时盘碟里只剩一丁点剩菜、几滴残油,她也要倒入一个小碗里留着自己下顿吃。因此,每次家人聚餐时,大家都上桌开吃了,母亲还在厨房忙碌。我和弟妹们都喊:妈!不要再弄菜了,快上桌吃吧。过了一会,只见母亲端着一碗剩菜剩饭边吃边上桌。见此情景,我们就劝母亲:“妈!不要再吃那些残汤剩菜啦。如今日子好过了,米面不缺,新鲜肉菜随时可买,你这个老习惯得改了,不然有害你老人家的身体健康哟。”

母亲的这个习惯,我们这一代人还可以理解,下一代人就看不惯了。尽管我和弟妹们发现一次说她一回,但毕竟没有与二老长住在一起,我们在家就餐时,母亲有所收敛,我们不在家时,她还是我行我素。后来,我和妻子每次回家就餐后,干脆抢先收拾餐桌,趁母亲没注意时将碗盘的残汤剩菜倒进了垃圾桶,可有时动作慢了点,被母亲抓了“现行”,难免招来一阵埋怨:那么好的油和菜,都让你们给倒掉了,好可惜哟!

母亲的这个老习惯虽不是生来具有,但也非一两天养成。母亲出生于一自耕自足的小农家庭,过惯了拮据艰辛的光景,一向勤俭持家。打我懂事起,我就经常看到母亲从牙缝里节约粮食的情景。在粮食紧缺、忍饥挨饿的年月,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除按月寄给母亲一点零花钱,一年半载难得回家一次。母亲在家独自拖着5个子女艰难度日,因子女多又小,劳力不足,我们家年年都是生产队的补钱户,所分的粮食也是全队最少的,每年人均分稻谷100多斤、小麦40多斤、包谷60多斤、红苕100多斤,粗杂粮全加起来也就300多斤,人均每天不足1斤口粮。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日子该咋过?母亲的应对原则是厉行节约,具体措施是“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因此,稀饭、包谷羹是我们一家人的常年主食,即是农忙时吃干的,也是包谷粑、带麸的麦粑、菜多米少的酸菜饭。红苕出来了,母亲总让我们先吃两碗红苕,再吃一碗米饭。吃一顿面条算是改善伙食,一两月吃不上一回肉,只有父亲回家时割一块肉,全家人才能吃一顿干咸菜或者蒜苗炒肉,算是打一次“牙祭”。过年前用石磨磨出的汤圆面,平时舍不得吃,往往在?子里密封存放几个月;腊月间厨房炕的几块腊肉香肠,过年吃年饭、招待客人才能少量享用,平时只能望肉止馋。由于平时吃得差,肚里油水少,我和弟妹们常常感到饥肠咕噜、清口水直流,经常找借口跑到家境好一点的外婆和大舅家撑饭解馋。 (好文章推荐 www.lingdz.com)

由于母亲平时省吃俭用、留存好,我们家尽管人均口粮分得少,但从没有闹过粮荒。每年二三月间青黄不接时,生产队里好几户人家粮尽断炊,靠吃救济粮度日,我们家往往还有几缸杂粮,六七月间还能吃到香喷喷的腊肉和糯米汤圆。每逢此时,我和弟妹们象过年一样,兴高采烈,美美饱餐一顿!

如今,每当讲起当年往事,母亲总是笑呵呵地说:生活紧张那几年,不是老娘仔细盘算和省吃俭用,还不得跟?G里那几家人一样年年闹饥荒。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才让家里年年有余粮,从没有让你们几个饿过肚皮。这就叫平时注意节约,青黄不接有余粮,人心才不慌哩!

母亲一向先人后己,她宁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让我们几兄妹吃饱喝足。记得小时候,晚上下面条宵夜,她总是先把我和弟妹们的碗里挑得满满的,挑到最后才是她的,常常只有一小半碗面;母亲让我和弟妹们吃米饭,她却背着我们悄悄咽菜团子、啃红苕、喝稀粥和包谷羹。父亲更是有福气,他虽然早年丧母,年少时受了不少磨难,自从与母亲结婚后,他是享够了清福。母亲对父亲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尤其是父亲上年纪以后,母亲照料更是无微不至。每天早晨,母亲早早起床,给父亲蒸荷包蛋、煮菜稀粥、热牛奶,她却常常将头一天的剩菜剩饭和在一起煮成烫饭将就吃。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以前体弱多病的父亲,如今已满84岁了,身体还比较结实硬朗。我回老家探亲,母亲也给我蒸荷包蛋,一蒸就是4个,生怕我吃不好,还劝我多吃点,常常引起妻子妒忌:妈,蛋吃多了不易消化,一天吃两个就够了。看你把他娇惯的,已经是个大胖子啦,还劝他多吃!母亲却乐呵呵地回答:让他吃嘛,他小时候饿过饭。 

每次回家见到母亲吃饭,我就唠叨她:妈,你也是上年纪的老人了,更需要增补营养。不能只顾照料爸爸,而亏欠了自己。特别是吃剩菜剩饭的老习惯要改。否则,把你的身体拖垮了,你还咋照顾爸爸和我们呢?母亲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就这样吃了一辈子,也没见有啥毛病。我的身体我晓得,不用你们操心!

看来,母亲的这个习惯一时半会是改不了的,作为她老人家的子女,我们既着急,又无可奈何。只能经常提醒,只要我们回家吃饭,就将餐桌上的残汤剩菜全都倒掉,让母亲没有“存留”机会。这也是无奈之举,谁叫上苍赐给我们一位勤俭持家的慈祥母亲呢!

我只能经常默默祈祷上苍保佑母亲健康长寿,更期盼母亲那节俭家风世代传承。

上一篇:残缺的半成品

下一篇:怀念爷爷

推荐阅读
  • 76岁母亲自述:人到晚年才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太现实了

    76岁母亲自述:人到晚年才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太现实了

    活到这把年纪,我才明白一个道理:亲情和日子一样,都是踏踏实实过出来的,既经不起轰轰烈烈的许诺,也受不了虚情假意的敷衍。我叫孙玉兰,今年七十六岁了,北方小城人,一...

    06-29

  • 熬到60岁才顿悟:兄弟姐妹变仇人,逃不开这3个因果

    熬到60岁才顿悟:兄弟姐妹变仇人,逃不开这3个因果

    人生行至耳顺之年,回望来时路,最深的痛楚往往并非来自外界的风刀霜剑,而是那本应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最终却成了相见无言、甚至反目成仇的陌路。多少人在垂暮...

    06-29

  • 最好的亲情,是双向奔赴

    最好的亲情,是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人心,最暖是亲情的回响常言道:“养儿方知父母恩。” 亲情,这份与生俱来的纽带,其深厚与绵长,同样需要用心去呵护与回应。血脉相连是起点,但长久的亲情温暖...

    06-13

  • 私塾之老房子的记忆#我的亲情日记#

    私塾之老房子的记忆#我的亲情日记#

    每年春分时候,宗族就会组织“行山”,即拜祭祖先,年轻后辈们都会回去 。这里是以前老一辈们的私塾,也是大家以前的老房子所在。现在是宗族组织拜祭祖先的聚集地。出发前...

    05-23

  • 【日记里的军旅路】582:珍贵的亲情

    【日记里的军旅路】582:珍贵的亲情

      撰文/渝夫·天津河东  编辑/桐言·辽宁沈阳  【桐言无忌】  倘若有人问我,亲情爱情友情,哪个重要?我会脱口而出“亲情”。之所以不假思索的这样回答,是因为前...

    05-23

  • 爸爸写给儿子的亲子日记(1)

    爸爸写给儿子的亲子日记(1)

    2021年11月11日,星期四,晴亲爱的阳阳:今天是你出生后的第404天,1岁零2个月。爸爸决定从今天起,用文字记录下每天与你和哥哥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或长或短,或开心或悲伤...

    05-23

  • 「生活随笔」亲情,永恒的爱意

    「生活随笔」亲情,永恒的爱意

    亲情,永恒的爱意李晨  岁月的脚步总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前几天,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书箱,无意间翻到厚厚一沓发黄的书信,打开信件,看着泛黄的文字,眼泪不由在眼...

    05-23

  • “大义灭亲”?女子为父亲存款起诉奶奶的悲剧

    “大义灭亲”?女子为父亲存款起诉奶奶的悲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亲情与法律的碰撞时常让人感到无奈。最近,北京一位女子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她为了继承父亲的存款,不得不将年近九旬的奶奶告上法庭。这一幕,...

    05-20

  • 瑾汐在婆婆家的情感奔涌:思念与亲情交织

    瑾汐在婆婆家的情感奔涌:思念与亲情交织

    家人们,最近瑾汐的一段经历又让大家揪心了。瑾汐去到婆婆家,一踏入那个熟悉又承载着许多回忆的地方,对丈夫的思念如潮水般袭来。 她的脑海里满是和丈夫曾经的点点滴滴,...

    05-07

  • 别偷看我的日记!中国式亲情的边界突围战

    别偷看我的日记!中国式亲情的边界突围战

    “妈,别再偷看我的日记了!”15岁的李榕在卧室里崩溃大喊,手中的日记本被愤怒地撕成两半。母亲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果盘,脸上的表情在“关心”与“受伤”之间僵住。这幕,...

    04-21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