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孙楚泊这位曾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的“国家队”青年演奏家,如今最火的“剧场”竟是公园一角。她拖着简易音响、支起折叠谱架,从《扬鞭催马运粮忙》到《我爱你中国》,一口气吹上三十余首;观众点歌,她笑着“接单”,不会的曲目就回家练熟,下周再来“交作业”。大爷大妈跟着节拍点头哼唱,孩子骑在父亲肩头轻轻摇摆,一曲终了,掌声像潮水扑岸,“再来一首!”的喊声此起彼伏。那一刻,高雅艺术真正走进了市井烟火,也走进了普通人的心跳。
如果故事只停留在竹笛,她或许还只是“让民乐出圈”的演奏家。可孙楚泊偏偏把嗓音也交给了风—— 市井公园的“国民闺女”孙楚泊,又凭着一首《朋友》,在笛声之外开辟了另一番火爆天地。人们原本熟知她指尖跃动的传奇——在紫竹院的晨雾中,她的笛音能让嬉戏的孩童静立、让散步的老人驻足,《赛马》的奔放与《姑苏行》的婉转,早已将“民乐大神”的标签刻进人心。可如今,最让全网津津乐道的,却是她在演奏完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后,清唱的那首被网友戏称“要人命”的歌《朋友》,唱得比笛声更戳心窝。

没有华丽的编曲加持,也没有专业的声乐技巧修饰,孙楚泊的歌声带着东北姑娘特有的爽朗与真挚,像邻家姐姐在耳边轻声诉说。她唱“朋友一生一起走”,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藏着最纯粹的热忱;她唱“一句话,一辈子”,嗓音不算完美无瑕,却比任何技巧都更能穿透人心。这份不掺杂质的真诚,恰如她放下艺术家身段走进公园公益演出的模样——面对大爷大妈的点歌有求必应,配合合影时耐心十足,这份深入骨髓的亲民,让歌声里的友情也多了烟火气。
网友口中的“要人命”,是极致的赞美,是被这份纯粹狠狠击中的感动。当她的歌声与曾经萦绕耳畔的笛音重叠,我们忽然懂得:无论是竹笛的清越还是歌声的质朴,核心都是她对生活、对听众的赤诚。她用笛音打破高雅艺术与民间的隔阂,又用歌声搭建起情感的桥梁,让《朋友》这首老歌褪去商业化的修饰,回归到最本真的情谊表达。
如今,公园里的笛音依旧悠扬,可《朋友》的歌声已传遍街巷。这位既能在卡内基音乐厅绽放光彩,也能在市井烟火中传递温暖的“国民闺女”,用实力证明:最动人的艺术从不在技巧的堆砌里,而在那份直抵人心的真诚。一曲《朋友》爆红,无关流量炒作,只是因为她唱进了每个人心底对纯粹情谊的渴望,正如她的笛音始终扎根民间,歌声也永远与百姓的心声同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