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爱情故事!执子之手共白头

发布者:半月一了 2025-10-30 13:00

岁月如歌,年华鎏金

淬炼出最坚定的爱情

是三餐四季与你同享的幸福

是为共同理想奔波的默契配合

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

便能互相传达千言万语

……

重阳节前,清华园内

27对伉俪欢聚一堂

共庆金婚

让我们一同聆听

那些跨越半个世纪的

清华爱情故事

他们的约会方式有些特别

王水弟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陈海林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

“我们没经历年轻人的花前月下,却用五十年把日子过成了彼此的依靠。”这对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伉俪,以“一见钟情”定终身,更在退休后的科普路上,成为了如左右手般默契的最佳伴侣。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日,王水弟和陈海林的合影

退休后,两人响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在科普路上续写默契。王水弟从2013年起投身科普,用创意报告点亮孩子眼中的科学星光;陈海林在2016年加入了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牵头组建科普演讲团,邀请退休教师为留守儿童授课,让科普之花绽放在偏远山区。清晨分头准备授课内容,傍晚散步时互相探讨演讲方案,成了他们特别的约会方式。

王水弟老师做科普演讲

“我们在‘老有所为’中,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养’。”陈海林说。如今,科普演讲团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43人,覆盖3000多万受众。

他们各自独立,“互相心疼”

黄天佑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孙梅 退休单位:北京市工艺美术技术应用研究所

命运的齿轮在1972年悄然转动。经熟人介绍,黄天佑与在第三通用机械厂工作的孙梅在天坛公园相见。“他是福建莆田人,我的外婆外公也是福建人”,这奇妙的缘分让孙梅看到黄天佑的第一眼就觉得亲切。“能吃到一个锅里去”的饮食默契,也让两人每周一次的约会持续了3年,直到1975年携手步入婚姻。

年轻时的黄天佑和孙梅

孙梅是工厂里文艺宣传队的骨干,黄天佑则践行“又红又专”潜心教研。婚后的日子虽然各自忙碌,但他们默契地分担着家务,“忙的时候,饭都是黄老师做。”1986年黄天佑赴德国进修,孙梅独自带着上小学的儿子,照样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孙梅看来:“清华人都是这样,踏实做好自己的事。”这份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让两个独立的人走得更近。

黄天佑、孙梅和儿子合影

“爱与不爱,不是一句话的事,要看行动上能不能理解对方。我们把日子过实在了,感情也就深了。”孙梅这样说道。他们相爱的痕迹,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他生病住院时,她悉心照顾;他每次出差,都不忘为她带回礼物;看到她对着拼图走不动道,他二话不说就买回家。“我们都互相心疼”,这句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夫妻之间最质朴的温情。

走过半个世纪,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婚姻的真谛——在理解中包容,在平淡中相守,把每一个寻常日子,都过出幸福的滋味。

家是生活和工作的港湾

张复合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李淑敏 退休单位:北京大学

金婚典礼刚结束,张复合老师的手机相册里已经悄悄多了一段刚刚拍摄剪辑好的视频。这是他为纪念五十年婚姻制作的第三支短片了——从青春芳华到白发相伴,他要用镜头把和妻子李淑敏走过的每一天都好好收藏。

新婚蜜月中的张复合和李淑敏

五十载岁月悠悠,对张复合和李淑敏而言,爱情就藏在每次奔赴的脚步里。1975年相识不久,在房山东方红炼油厂实践的张复合,养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多远多累,周末一定乘班车回清华。他说:“如果没认识她,我可能就不会每周都回清华了。”北大东门到静园二院的那段路,他总是一路小跑,奔向那个让他心安的背影。有次张复合回到学校晚了,食堂已经闭餐,李淑敏特地为他留了一条红烧鱼。“买一条鱼对当时生活勤俭的她是要下很大决心的。”这份藏在饭盒里的心意,让离家十年独自在外的张复合再一次尝到了“家”的滋味。

1994年,张复合和李淑敏在烟台刘公岛

结婚后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们各自忙碌却始终彼此牵挂。2000年李淑敏退休后,张复合牵起爱人的手开启了迟到的蜜月旅行,在西藏见过高原的蓝天白云,在三亚的海边相视而笑,在滇池路过落日渔歌……走过金婚,张复合说:“继续努力!”他们要一起努力锻炼好身体,努力过好每一天,努力将每一个平淡的瞬间延长,继续携手走过以后的月月年年。

缘分让他们总在一起

古树起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邵玉华 退休单位:通力公司

古树起与邵玉华是同班同学,但他们的缘分要从一封印错的录取通知书说起。当时,邵玉华报考的是团中央所属的印刷学校,却误收到市属学校的录取通知。幸而在开学前一天,她发现并紧急联系校方更正,两人这才走进了同一所学校的大门。

年轻时的古树起和邵玉华

更奇妙的是,他们离开印刷学校后辗转多地,从北京到河南,再到江苏,二人就像有着冥冥中的约定一样,始终在同一个地方,身处异乡的他们成为了彼此最熟悉的依靠,不久后便互许终身。1975年,他们拿着同一份调令,登上同一趟列车回到北京,从此在清华园扎下了根。

古树起在热处理车间,邵玉华在铸造车间,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他们的日子过得具体而温暖。

古树起和邵玉华在雁门关

从清华退休后,他们每天坚持锻炼。哪里的花开了,哪里的树叶黄了,都可以看到他们肩并肩、手牵手的身影。相识一甲子,结婚五十年,问起他们经营爱情的诀窍,邵玉华也只是笑笑:“我们之间没有太多浪漫,靠的就是互相理解。”

“再远也要接你下班”

李慕诚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资产管理公司

于淑兰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那天他攥着带来的糖在家门口等,等不到我就气得全扔了。”于淑兰提起与李慕诚的首次约会,眼角露出藏不住的笑意。这场因学校临时会议取消的约会,却意外成了这段金婚故事的温暖序章。

李慕诚原先在北京市公安局刑侦一线工作,昼夜颠倒的办案节奏已是常态;于淑兰是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学生辅导员,谈心谈话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哪怕结束工作后疲惫不堪,李慕诚仍会迎着夜色坚持从天坛一路骑行至清华园,接她一同回家。这份“再远也要接你下班”的坚持,比任何情话都动人。

李慕诚和于淑兰

结婚后,两人的爱情藏进了细碎的日常。年轻时不曾手牵手,而在今年于淑兰生病步履不稳时,李慕诚的手始终牢牢牵着她,托住她每一步前行。他们眼中的夫妻,不一定要口中爱的表达,更多是体现在行动中的彼此呼应。即使偶有争吵,总有人先退让一步,不让所谓的“对错”伤了感情。这份宽容默契、取长补短的相处,把五十载岁月酿成了愈久弥香的深情。

继续往前走,一直向前看

王宏宝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刘素芹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被问及如何总结彼此陪伴的五十年,刘素芹几乎脱口而出:“继续往前走!”正是这种“一直向前看”的信念,让他们携手度过了风雨半生。

那些年,王宏宝在自动化系教书,平时工作繁忙,家中大小事务多由刘素芹操持。她总说:“他在外忙正事,我把家守好,他就能安心。”而王宏宝也始终感念这份付出:“没有她在后方,我什么也做不成。”言语间,是经年沉淀的珍视。

校庆时王宏宝和刘素芹在大礼堂前

两人一个来自江南,一个生于北方,口味有别,他惯吃米饭,她偏好面食,但餐桌上却从不单调。渐渐地,刘素芹学会了烧几道精致的南方菜,王宏宝也爱上了她手擀面的劲道。一粥一饭的迁就和包容,让夫妻俩更了解彼此的脾气。在他们记忆里,几乎从未有过面红耳赤的争执。“遇到什么坎了,我们从不急眼,只想着把这几天熬过去。”王宏宝笑着说。这“不急眼”的背后,是互谅互让的智慧,更是对彼此真心的信任。

王宏宝、刘素芹和孙子

退休后,两人依然配合默契。王宏宝每年往返南方照顾年迈的母亲,刘素芹便在北京照料小孙子;等他归来,又主动地抢过家务活儿,让老伴儿歇着。幸福就在冷暖自知的陪伴中。

他们用坚守回应时光

严樟根 退休单位:清华大学党委保卫部

朱史菊 退休单位:北京市第四城建公司

他是严樟根,她是朱史菊,根脉在浙江衢州的同一片水土里深扎。邻里之间,总角之宴,她是那个从小熟悉的邻家妹妹。命运如一只无形的手,将青梅竹马的缘分,抟塑成一生相依的坯体。

1964年他考入清华无线电系,她在家乡的变电所工作。两年读书,十年辗转,他响应三线建设的国家号召,随学校内迁至绵阳参与分校建设;她在衢州的老街旧巷里持家育儿,值夜班、拉煤球,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分居十二年,信是一个月一趟的慢舟,八分钱的邮票,寄的不仅是牵挂,更是两个人为国家、为理想各自坚守的岁月的注脚。她说女儿在窗前哭睡,煤饼要自己搬,风雨要独自挡;他说分校要在青山里建,工科得往三线扎,学员得有书读、有科研搞。

2001年5月1日夫妻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留影

1978年,严樟根从清华绵阳分校回到北京;1987年,朱史菊从浙江衢州调入北京市第四城建公司,由此结束了12年的夫妻两地分居。重新开启的家庭生活平淡且幸福,她转行财会,挑灯夜读,考取证书,成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他扎根清华,见证电子信息学科从起步到壮大。一家人挤在宿舍楼的小房间里,心却因团圆而踏实。

2007年7月夫妻俩在长白山天池留影

“健康第一,平安第一。” 这句话沉得像一句箴言,暖得像一窗灯火,承载着他们与国同频的大半生。时光雕刻了他们,他们也回应了时光。

五十载光阴流转

他们将爱意

融进了彼此无声的默契与包容里

从青丝相伴到白首相依

他们的故事

将平凡的岁月写成浪漫的情歌

在回响中愈发悠扬

今天

让我们再次祝贺这些幸福的伴侣

金婚快乐,健康长寿

和和美美,幸福绵长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