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一个差点被命运摁在泥地里刨食的农村娃,最后竟能和当年“整”他的县太爷平起平坐,谈笑风生?这可不是什么爽文剧本,这是一个从皖南大山里走出来的真爷们儿——老李,用一辈子“折腾”出来的真实人生。

故事得从1938年说起,那会儿皖南的秋天,风里都带着一股子穷酸味儿。就在一个吱呀作响的豆腐坊里,老李“呱呱”坠地。他的童年,没见过课本长啥样,8岁就跟着牛屁股后面转,小肩膀早早扛起了砍柴、磨豆腐的担子。用句老话讲,这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命运的齿轮在1949年春天开始转动。解放的号角吹进了大山,也吹亮了老李的眼睛。11岁的他,白天干活,晚上就着昏暗的油灯上夜校,那股子对知识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遇见了甘霖。你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二年春天,他居然背起书包,成了一名真正的小学生!
这孩子就像开了窍,脑子灵光,学习又拼,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1953年,他一鼓作气考上了县里那所响当当的重点中学——那可是出过革命前辈的百年名校!在学校,他成了班长,成绩稳居前列,初二一次统考,平均分97.5,拿了全县第二!这成绩,放现在也是学霸级别的。毕业时,学校更是直接免试保送他进了高中部。

高中的老李,更是风生水起,当团支书,管宣传,还是学校“星火”文学社的扛把子。1957年,他写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在诗歌比赛里拿了一等奖,文采斐然,前途一片光明。谁曾想,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1958年,一纸号召,热血沸腾的老李响应国家大炼钢铁的号召,放弃了高考。可等他风风火火干完回来,却因为当初得罪过人,被人穿了小鞋,一纸调令,把他发配到农场当农工去了。
从天之骄子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这落差,搁谁身上都得懵圈。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河边,心里啥滋味都有?是委屈?是愤怒?还是不甘?他自己也说不清。可老李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擦干眼泪,心里憋着一股火:别人能决定我去哪儿,但决定不了我能成为谁!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考大学!可他连高中都没读完,拿什么考?他愣是把自己关在屋里,没日没夜地啃书。皖南的夏天蚊子多,他就把脚泡在水桶里,一泡就是一整夜。就这样拼了三个月,他竟然考上了合肥师范学院!这哪是考大学,这分明是跟命运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大学五年,他彻底完成了蜕变,不仅入了党,还作为学生代表,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这成了他一辈子最骄傲的记忆。毕业后,他当过老师,干过干校,管过园艺场,最后因为笔杆子硬,被调到了地区行署当秘书科长。

最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当年的那个副县长,此时已是即将退休的县委书记,在会议上和老李碰了面。老领导主动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带着几分歉意说:“小李啊,当年那事儿,是政策执行得有点过火了。”老李呢,只是哈哈一笑,一句“都过去了”,把所有的恩怨都化作了云烟。这胸襟,这气度,比他当年考大学的劲儿还让人佩服!
上世纪末,老李以正处级的身份退休。你以为他这就歇了?没门儿!他这把老骨头闲不住,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接下了编纂法院志和人大志的活儿,一写就是一百多万字。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身体硬朗,精神头比年轻人都足,还在头条上坚持写作,用键盘敲打着属于自己的夕阳红。
老李这一辈子,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写满了坎坷与奋斗。他告诉我们,人生这盘棋,不到最后,谁也别想轻易给你定输赢。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你完全可以自己踹开一扇窗。只要那股子向上的劲儿不灭,脚下踩的,就永远是通往光明的路。这,或许就是一个普通人最不凡的英雄主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