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学>读后感

发布者:三月阳春 2024-9-30 14:12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学》由美国的马特·米勒所著,侯雯洁翻译,2023年10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教学的多维度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建议。

书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教学变革。在教学工具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模式。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它生成论文的框架和内容,辅助完成研究报告等。这使得传统的查重工具难以有效检测出人工智能参与的痕迹,对以文章写作为主要评估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同时,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传统教学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针对这些变革,书中从教师、学生和教育系统三个维度提出了应对之策。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提供的单一答案;协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创造性展示学习则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将所学知识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作为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快速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为不同学习进度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

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自身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审慎地辨别人工智能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例如,当人工智能给出一个历史事件的解释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查阅多种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另一方面,要提升数字素养,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及其局限性。比如,学生要明白人工智能是基于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的,其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工具。

从教育系统角度出发,首先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考量,而应全面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例如,在一些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中,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表现、创新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对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至关重要。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在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方面的能力。

然而,这本书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技术依赖风险方面,尽管书中强调了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但部分策略可能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仅仅依赖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表面的学习。例如,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自己缺乏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

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推广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存在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潜在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因技术差异而导致的教育差距。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资助、公益项目等方式,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和学校提供人工智能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师资培训,使这些地区的教师也能够掌握人工智能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可能由于对使用人工智能的责任和道德界限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出现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作弊,在考试或作业中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而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明确他们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责任和道德界限,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教育他们如何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遵循道德规范。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教学领域的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教学带来了诸多机遇,如提高教学效率、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技术依赖风险、教育公平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等。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技术;学生则应注重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系统应致力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及确保教育公平。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启示。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 安康人周末读书会举办读后感写作知识讲座

    安康人周末读书会举办读后感写作知识讲座

    7月5日上午,安康人周末读书会上半年压轴活动——“读后感的感点与感言”专题讲座在安康市图书馆成功举办。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安康散文分会会长、安康市图书馆原馆长李...

    07-11

  • 《〈百合花〉读后感》

    《〈百合花〉读后感》

    关键词:《百合花》;茹志鹃;解放战争;前沿包扎所;人物形象;人性之美;革命情谊摘要: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将叙事焦点凝聚于前沿包扎所发...

    07-07

  • 《阿 Q 正传》读后感

    《阿 Q 正传》读后感

    《阿 Q 正传》读后感文 | 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四班 张喆读完《阿 Q 正传》,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阿 Q 荒唐可笑的行为,而是鲁迅笔下那个既可怜又可悲的灵魂。阿 Q 用精...

    07-03

  • 如何读书118:读书的四个境界——笔记、书评、读后感、读后问

    如何读书118:读书的四个境界——笔记、书评、读后感、读后问

    把书读完并不是目的,读书之后的收获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与阅读后,我都会利用一些“写作工具”来辅助,一方面是为了加深自己对于书籍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是...

    05-15

  • 我的学习写作心得04:如何写读后感

    我的学习写作心得04:如何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思维导图也做了,素材也放入相应的素材库了,接下来就要对这本书输出了。今天我学习了如何写读后感。因为刚开始学写作,写读后感是最简单的输出方式了。下面分...

    05-13

  •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区别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区别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区别。读书笔记与读后感虽同为阅读产出的文字成果,但前者侧重&#34;信息萃取&#34;,后者聚焦&#34;情感共振&#34;。二者如同阅读光谱中的解析波段与情感频...

    05-04

  • 试着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试着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所有写作类型中“读后感/观后感”,是相对简单且容易上手的文体。对于写作困难户或卡文300-400字的同学,可以先试着写写“读后感”这种文体。读后感,是一个庞大的题材,包...

    04-28

  • 读后感之《影响力》

    读后感之《影响力》

    为什么读这本书?这本书应该差不多十年前就买了,印象中当时好像读不下去,不记得是否读完了,但书中的内容几乎毫无印象。这次依然是夏鹏老师在视频中做了推荐,就借来看看...

    04-28

  • 书香中南丨《谈美》读后感——美循心眼,艺寓人生

    书香中南丨《谈美》读后感——美循心眼,艺寓人生

    作家介绍: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补充完整地名),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

    04-27

  • 胡学文《有生》读后感

    胡学文《有生》读后感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我只看了作家东西的《回响》,另外四部《雪山大地》,《本巴》《宝水》和《千里江山图》还没看,看今年能否看完吧。今天分享的这部《有生》...

    04-27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