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爸妈连手机扫码缴费都学不会?”“别人家长能帮孩子铺路,他们却只会催我考公”……打开社交平台,类似的吐槽总能引发大批年轻人共鸣。而近期一篇名为《人生最大的教养,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的文章突然走红,用直白的文字戳中无数人内心最软的地方——原来我们挑剔父母的“不完美”时,早已忘了他们曾是我们的“全世界”。
文章能火,恰恰是因为它撕开了当代人对亲情的“双标”假面。不少人自己拿着几千块工资,却抱怨父母退休金太少“没本事”;自己网购时反复比价,却笑话父母买菜为一毛钱和摊主争执“太小气”;自己对工作摆烂躺平,却要求父母能在事业上给自己“高端指导”。就像有读者在评论区说的:“我们总用2024年的生活标准,去评判父母几十年前的人生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文中最让人破防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亲情故事。有位网友分享,自己曾特别反感妈妈在理发店工作时,对每位顾客、甚至学校老师都点头哈腰,觉得“太没骨气”。直到她怀孕时突发意外,深夜被送进医院,隔着急诊室的门,她看见妈妈对着医生深深鞠躬,一遍遍地说“求您救救我的女儿”,那一刻她才明白,妈妈的“讨好”不是卑微,是为了这个家拼尽全力的温柔。
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事,更让无数人共情。莫言出身山东农村,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母亲甚至不识字。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总是把仅有的干粮留给孩子,自己啃树皮;后来莫言成名,母亲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从不炫耀。直到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认不出身边的人,莫言还是每天陪在父亲身边,给他读自己的文章,就像小时候父亲陪他认字一样。他在文中写:“父母的平凡不是缺点,是他们用最实在的方式,把我养大成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觉得父母是“超人”,能修好所有坏玩具,能解决所有难题;可长大后,却渐渐发现他们会犯糊涂,会跟不上时代,甚至会说出一些“过时”的话。于是有人开始不耐烦,接父母电话时敷衍,陪父母聊天时玩手机,觉得他们“不懂自己”。但我们忘了,父母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只是为了家庭,才收起了梦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我们身上。就像文中说的:“我们踩着父母的肩膀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却回头嫌弃他们的眼界不够宽,这太自私了。”
文章走红后,很多人在评论区反思自己的行为。刷爆朋友圈的亲情文:原来真正的成熟,是不再苛求父母“完美”
“为什么我爸妈连手机扫码缴费都学不会?”“别人家长能帮孩子铺路,他们却只会催我考公”……打开社交平台,类似的吐槽总能引发大批年轻人共鸣。而近期一篇名为《人生最大的教养,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的文章突然走红,用直白的文字戳中无数人内心最软的地方——原来我们挑剔父母的“不完美”时,早已忘了他们曾是我们的“全世界”。
文章能火,恰恰是因为它撕开了当代人对亲情的“双标”假面。不少人自己拿着几千块工资,却抱怨父母退休金太少“没本事”;自己网购时反复比价,却笑话父母买菜为一毛钱和摊主争执“太小气”;自己对工作摆烂躺平,却要求父母能在事业上给自己“高端指导”。就像有读者在评论区说的:“我们总用2024年的生活标准,去评判父母几十年前的人生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文中最让人破防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亲情故事。有位网友分享,自己曾特别反感妈妈在理发店工作时,对每位顾客、甚至学校老师都点头哈腰,觉得“太没骨气”。直到她怀孕时突发意外,深夜被送进医院,隔着急诊室的门,她看见妈妈对着医生深深鞠躬,一遍遍地说“求您救救我的女儿”,那一刻她才明白,妈妈的“讨好”不是卑微,是为了这个家拼尽全力的温柔。
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事,更让无数人共情。莫言出身山东农村,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母亲甚至不识字。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总是把仅有的干粮留给孩子,自己啃树皮;后来莫言成名,母亲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从不炫耀。直到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认不出身边的人,莫言还是每天陪在父亲身边,给他读自己的文章,就像小时候父亲陪他认字一样。他在文中写:“父母的平凡不是缺点,是他们用最实在的方式,把我养大成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觉得父母是“超人”,能修好所有坏玩具,能解决所有难题;可长大后,却渐渐发现他们会犯糊涂,会跟不上时代,甚至会说出一些“过时”的话。于是有人开始不耐烦,接父母电话时敷衍,陪父母聊天时玩手机,觉得他们“不懂自己”。但我们忘了,父母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只是为了家庭,才收起了梦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我们身上。就像文中说的:“我们踩着父母的肩膀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却回头嫌弃他们的眼界不够宽,这太自私了。”
文章走红后,很多人在评论区反思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