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李叔
2024-9-1 09:22 四川
听全文
约8分钟
700+人听过
文/李叔 故事来源/亲历者口述
在许多人心里,最可靠最长久的情感就是亲人的羁绊,血浓于水的关系,似乎一生都不可撼动。亲人,是咱们遇到风雨时的港湾,也是寒夜里最温暖的一处灯火。
从前我也是这样的坚信——亲人不会欺我,永远有家可依,有亲情呵护。

可如今我已73岁老头子,再回头看这一生的步步经历,却发现:老年之后,那些曾抱以希望的亲人情分,远比年轻时设想的要冷淡和现实。甚至,最伤人的感受,都来自那些原本血脉相连的人。
为什么会变成如此?让我慢慢向你叙说我的故事……
我叫李志祥,一名退休了12年的普通老人。
现如今,独居在成都郊区一套老房子里,每月养老金4100元。家里两个女儿,都在城里有事业有家庭。按说,我的物质并不算差,生活也该惬意、幸福。
可真实晚年里,却觉得人生格外孤独——两个亲生女儿平时很少主动来家,过去亲密的亲戚,如今一个个如同陌路。即便坐在光亮的大屋里,也常常倍感寂寥,没有亲人的关心相随。

年轻时,我曾是供销社的老主任,每逢节假日,亲戚朋友络绎不绝,送礼、拜访、请吃饭的,比比皆是。有困难找我说句话,工作、人情都能帮着搭把手。我也乐于助人,有能力就帮,求人办事的时候,更是倾尽所能,生怕亏待了家里的亲人。
对两个女儿,我力求一碗水端平。她们读书就业、结婚买房,几乎全靠我托关系、贴钱出力。但那个时候,我的亲情经营得自信满满,觉得人人都对我敬重,亲人间和睦如初。

可是命运难测。55岁那年,单位倒闭,我没了铁饭碗。不仅身份地位低了,身边能找的亲戚朋友也渐渐走远。家里琐事发生变故时,真正伸手帮我的亲人很少,大多数要么推脱,要么装作不知。
65岁时,老伴突发脑梗。治病急需三十万,我东奔西走,电话打给了那些自认最靠谱的亲戚。结果不是说家里困难,就是说孩子在上学,最多只凑到两千三千,剩下的大头还是我自己看着解决。

最让我意外的是两个女儿,一个说房贷压力大,另一个嘴上答应,到最后也只是象征性转了一笔钱,没见人影。行医的外甥当年我帮忙推荐进医院,现在连一通安慰电话都不肯打。
邻居朋友反倒算是真心,哪怕在我住院期间,多次来看望、送补品,帮我请护工,每天陪着聊天。左邻右舍,俨然胜过亲人。而那些亲戚却只在朋友圈留言“保重身体”,甚至多年都再未上门。
更觉荒唐的是这几年,女儿们基本不怎么来看我,大过节也只发个微信问候;远房亲戚完全失联,哪怕我主动联系,也总归有事“等下回有空再来”。家里的电话机,清冷得像博物馆展品。

今年开春,有人传言我这片老房子要拆迁。消息刚散出去没多久,平时疏远的亲戚突然冒了头,远在异地的亲家、表妹,也打电话回来说“爸,听说你房子要拆啦?户口留给我们吧?”
女儿们更是频繁回家,嘘寒问暖,讨论如何分拆迁的钱,甚至主动邀请我去她们家短住,说以后都要孝敬我。曾经无人关心的老人,转眼被这些“归来的亲人”环绕。

但这样的热闹,并没有让我高兴,反而让我心里凉了半截。这些曾经我真心付出、无条件帮助的亲人,晚年里却只为利益而聚,一旦家里无事无财,立刻又变得漠不关心。亲情,竟然不敌现实的算盘。
我现在常常思量——几十年的亲情,到头来不过如此。那些期望里的温情与陪伴,只能留在过去。人老了之后,亲人之间不再谈深情,只剩利益和负担。最需要时陪你的,无数次都是邻居、朋友,而不是所谓的血亲。

其实,亲情的变化不是突然,只是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让人看清了本质。人情薄如纸,但凡你有用、有财、有权,人人登门;一旦无可图,便无人理会。
我已过古稀之年,多少爱与痛都经过,但最深刻的领悟是——晚年的亲情,远比想象中无情和现实。如果说年轻时还有一次次被温暖的机会,那么到了老年,能予你体贴,同你唠嗑、看望的,往往不是亲人,而是那些不沾血、无牵挂的人。
可能这就是社会与人性最朴素的一面吧。
创作声明:故事基于真实经历及合理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
搜索
老年亲情爆款文
养老情感故事必收
头条千万阅读爆文
现实题材老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