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相伴多年,柴米油盐淌过春秋,
以为将日子过成老树根深的温柔。

可有人说,最怕的不是摔门而去的争吵,
而是三种悄悄袭来的距离,隔开唇齿之间的温度。
第一道,是心事的流失。
各自心中有苦,却不再诉说。
枕边夜话渐少,眉间余温难存。
如同雨打残荷,不落声响,却早已残缺。

钱钟书曾言,“幸福的婚姻大都相似”,
其实更应懂得:不共悲欢,便难两心相悦。
第二种,是生活的疏远。
一屋两人,各自各的生活,
餐桌旁无闲谈,晨昏里无闲步。
日子被默许分割,忙碌掩盖了本心,
恍惚间仿佛相依,却像屋檐下的两只麻雀,
互不干扰,只在暗中守着谨慎的距离。
第三重,是灵魂的失语。
当年共读的诗,共赏的花,如今无人在意。
眼里浮现的只是旧事、病痛和账单。
曾经并肩听风雨,如今只剩沉默的背影。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人一句令人向往,
但在现实里,共同成长才是一生的修行。
我时常在晨曦下踱步,想到鲁迅曾叹:
“时间,就是用来把人渐渐分开的。”
曾以为,牵手走过沧桑岁月便能抵达港湾,
却不知,还有风浪在无声中拉锯着距离。
朋友劝慰:“争吵不可怕,有话总比无语好。”
的确,相濡以沫,哪怕偶尔磕碰,也能消解孤独。

怕只怕,彼此变成熟悉的陌生,
明明咫尺,却远若天涯。
中年的我,习惯在清晨煮一壶茶给她,
也习惯安静地坐在对面,品一口时光。
偶尔低头触到她温热的目光,胜过千句空谈。

孙犁曾言:“真情不过是一碗热汤,一次问候。”
爱并非海誓山盟,而是在平凡中反复靠近。
经历过繁华和冷漠,才懂得:
哪怕日子叫人疲惫,依旧要拥抱那些小小的温存。
用宽容对待微小的差别,用关心填补貌合神离。
毕竟,人老去后,更需要一份依靠,
而不是无声的疏离,在冷清中逐渐淡漠。

看见她颤颤拂去我衬衣上的灰尘,我也学会把药水递到她手里。
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生活给我们留了太多叹息,但也留给了我们选择温柔的机会。
正如冰心所写:“世界上最美的情话,是我一直在。”

愿我们在人生后半程,
不怕争吵,只怕距离,
用耐心织就岁月的微光,
在无声的地方,也予彼此温暖。
尝遍世间冷暖之后,才懂得,
最珍贵的情感,不在于轰烈,
而在于细微处仍旧有爱的回响。
不求日日如歌,只愿暮年有你风雨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