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见了一位相识十几年的朋友,算了一下,上一次见面还是2022年初。翻看聊天记录,近五年来,讨论了一部我在朋友圈安利的韩剧,分享了几句生孩子的计划和居家办公的生活,除此之外,能够称得上你来我往的对话就是每年固定的春节拜年,互致祝福。有两次祝福语后面跟过类似于“今年一定要见面啊”的邀约,另一方当然是姗姗来迟一句“一定”或“好”作为回应,也就没了下文。彼此也不当真,中年人各有各的忙,主打一个随缘,用三毛的话说,“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因此,大家不将此当作虚情客套,似乎浅浅认定,哪怕不回应,也不影响两人之间情谊的维系。
不由得想到近来成为热门话题的“无需回应式友情”。得先科普什么叫“无需回应式友情”。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交观,指朋友相处时,想分享的时候就发个消息,不在意对方是否秒回;或许几天、几个月没联系,后面还能接着聊,完全不尴尬。这样的友谊,更像是“精神知己”,不内耗,没顾虑,彼此都不产生过多的情绪负担。我想,之所以受欢迎,大概是因为这种社交符合当下卷不动、躺不平的生活方式——既不介意对方没有及时反馈,也不把紧密互动当作很重要的课题,“他为什么不回我消息?”“她怎么不给我点赞?”

我倒不反对成年人对待社交应该有这份觉悟,热恋和婚姻中,都应保持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自由,何况友情。不过也不赞同“无需回应式友情”是真正舒服的相处模式,分享欲是靠回应维持的,若一方兴致勃勃发起对话,另一头有一搭没一搭或者玩消失,这显然是对友情中起码的尊重和礼貌并不看重。好的关系,一定是有人能够接得住你的情绪,用当下时髦的话说,提供得了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不是撇开一切手头事务,全身心地陪伴、倾听与时刻同频共振,而是及时给予反应,而非视而不见。如果暂时不能或不想交流,也应知会一声,不至于下次再打开对话框,一边冷场一边懊悔。
我很喜欢这位相识已久的朋友,偶然间看到她分享的劳动成果后,主动发起对话。心里想的是有空见面就好了,问的却是“最近好吗?”没想到,她先告知工作有了变化,然后立马提问:“有空一起吃饭吗?”接下来,敲时间,选地点,顺便还先于碰头前收到了她特意手作的面包。

吃了brunch,又喝了下午茶,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和过去十几年一样转瞬即逝。至今回忆起来,聊的都是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不经意迎来的人到中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点,可是交谈中时不时的心领神会和感同身受,让这段友情之间的回应正式起来,就如史铁生写与少年时代同窗好友L的感情之重要,在于他们“一度形影不离,流动不居的生命有一段就由这友谊铺筑成”。
友情还需回应,它的存续需要我们跳出自我,看向对方。英国作家娜塔莎·伦恩就在《友谊的季节》一文中写道:“我们也许会感谢自己容忍了手机群聊以及日常见面的庸常;在我们不那么需要友情时,所有这些小姿态让它得以存续,从而当我们需要友情时,它才能存活下来,温暖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