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首血泪凝成的恋曲10月26日(130)生离死别今天是送别冬梅的日子。上午时分,天空竟下起了雪花。那飘飘洒洒的雪花,分明是来送冬梅的。原本洁来还洁去……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我没有名分,不能参加冬梅的葬 ...
题记:一首血泪凝成的恋曲10月29日(133)全神贯注早晨,我刚进办公室,夏雨洁就跟了进来。我们两个一起打扫起了卫生。擦完桌子,一人一个拖把,把地面认认真真擦了两遍。两个人干活就是快,没几分钟就做完了。然后 ...
文 | 莫小葵 01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喜欢这件事,看外貌是一时的,看性格才是长久的。缘分凭的是真心实意,感情要的是不离不弃,誓言再美也比不上一颗融入生命的心,承诺再多也比不上一个心疼你的人。”人这一生 ...
读懂鲁迅就是读懂生活撰文:何雷西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艰难,除非你没有读懂鲁迅。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不艰难,除非你没有读懂鲁迅,却依然稀里糊涂地活着。01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登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深圳学子,晶报为你们提供平台——晶作文。晶作文栏目已于7月16日正式与大家见面,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为学子们搭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晶作文”栏目面向全市三年级至 ...
第一章——狂人日记这确确实实是一本日记,但却不是一本普通人的日记。这本日记所记录的,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也不是缠绵复杂的个人情感,而是内心中一种深深的恐惧。在周围的人看来,狂人是一个彻彻底底 ...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荀超 闫雯雯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9月18日早间公布了一份征文获奖名单,引发了轩然大波,登上热搜。因为,作为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一等奖的作品是由于忠东写的散文《我的县长父亲》。 “ ...
作者:孙雨晨文学作品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它能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而散文是其中的“重头戏”。什么是好散文?任何文体写作均无统一的评判标准。著名散文家梁衡曾提出,“我的文章就是写给人背的, ...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亦被奉为儒家经典。读诗,可以激发兴致,洞悉世事,结交朋友,抒发情感。它蕴藏着丰厚的生活哲理,彰显着做人做事的规矩。1 ...
01萧伯纳作者简介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哲理名言1.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 ...
作者:付杨玖妤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在2022年与内地院线的情人节档错峰上映后,获得了一致好评。影片以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将山音麦和八谷娟的恋爱点滴呈现在观众眼前。年轻的男女因为兴趣相投而陷入热恋,却在 ...
题记:一首血泪凝成的恋曲10月24日(128)心如死灰今天中午,父亲拿着一份折叠起来的《长平日报》。告诉我,电视台招聘记者的最终结果公示了,我的序号在其中。父亲看我没有心思看,就补充了一句:“明天上午去报到 ...
在我为数不多的写作生涯中,这是第二次给毛姆的作品写读后感。(上一次是《月亮与六个便士》)为什么总是毛姆呢?我想原因大概是这样的:毛姆称自己是二流作家,当然这绝对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说法。而我读他的书,总有 ...
1.这是一则炒的沸沸扬扬的新闻。说的是一位母亲,当 她从菜市场买完菜回家时,在自家楼房的马路对面,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 台上。幸好,在她盯着儿子发这时,儿子也惊喜地发现了 她。她朝儿子摆了摆手 ...
题记:一首血泪凝成的恋曲10月25日(129)专心致志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那天那个帮助我面试的老师,果然是电视台的台长。他是从《长平日报》副总编的位置上调过来的。台长的讲话,一下子让我成为了这里的“名人”。 ...
首先声明,作为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极其反对、反感屎尿诗玷污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圣洁,侮辱普通大众的羞耻心。但我同样认为,浅诗人的《日记独白》,可真不“浅”。用外科医生的习惯看病人,从其文学艺术价值角度讲, ...
汪老,如果给他来个素描,便是个畅快大笑的慈祥老人。在他77年的人生轨迹里,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一一开排。可在汪老的文字里,你感受如同窖藏了大半辈子的醇酒,消尽人生火气,至简却醇厚。许多人看汪老,便是在风 ...
一对已结婚十多年的夫妻去城市的另一端看朋友,回来时天色已晚,又逢末班车,丈夫说,咱俩从前后两个门挤上去吧,人太多了。妻子点头同意。从前门挤上车的丈夫站在车厢中间,被一层层的人拥挤着,十分难受。忽然就有 ...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精选30篇),欢迎大家分享。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 读书笔 ...
我们都是肉身凡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孩子的父母,学生的老师,……各种角色、责任加身,很觉沉重。“美好”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就越少。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消息和新闻充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