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泥瓦工谢某和包工头贺某在双峰法院执行法官的见证下,签下了和解协议,双手紧握间,因意外事故产生的隔阂彻底消融。这场牵动两家生计的赔偿纠纷,终以温情化解,让多年的友情得以延续。

01基本案情
事情要从2025年5月说起。包工头贺某承包了一处自建房工程,当即想到了有着多年合作情谊的资深泥瓦工谢某,并将工程交由谢某负责。然而,在屋顶钉檐皮时,谢某不慎失足坠落,被贺某紧急送往医院救治。经司法鉴定,谢某构成三处十级伤残,贺某先行支付了8万余元医药费,出院后,双方就后续赔偿事宜反复协商,始终因分歧较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谢某遂向双峰法院提起诉讼。
02法官调解
案件判决后进入执行阶段,承办法官面对一边是因伤残失去主要收入来源、急需赔偿款支撑家庭的谢某,另一边是家有残疾儿子和病重老父亲、经济状况窘迫的小包工头贺某,如何平衡双方权益成了破解案件的关键。

“群众事无小事,尤其是涉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我们更要主动作为、将执行和解进行到底。”承办法官秉持“如我在执”理念,决定从情理与法理双重角度破解僵局。他首先来到贺某家中,既温情释法,明确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又细致讲述谢某的伤残情况及家庭所受的冲击。得知老友的真实困境,贺某面露愧色:“法官,我不是想赖账。老谢为我干活受了重伤,我心里也一直过意不去。可我包这个工程本就没赚多少,垫付了8万多医药费后,家里已经掏空了,现在实在拿不出钱,但我也理解老谢的难,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次意外对他的家庭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随后,执行法官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沟通。向谢某说明事故的意外性及贺某的家庭困难,引导其换位思考;对贺某重申其应承担的责任,鼓励其积极履约。看到贺某态度诚恳,念及多年友情,谢某主动提出让步。最终,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签下和解协议。
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法官用耐心与真心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让公平正义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撰稿:龚伟志、朱利军
编辑:朱丽媛
原标题:《民生关切|从高处“坠落”的友情又修复了!》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