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11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6个词条
01
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借钱毁友情"的帖子,帖主讲述了自己借给大学好友4万元,却因一张欠条导致多年友情破裂的经历。
事情发生在三年前,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好友找她借4万元周转。
出于信任,帖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但考虑到金额较大,还是谨慎地让朋友写了一张欠条,并留存了身份证复印件。
没过多久,朋友就还了钱,帖主以为事情就此翻篇。
过了一阵子,她从两人的共同朋友那里得知,朋友曾在朋友圈发过一条阴阳怪气的动态:"一件事让你认清一个朋友,也得到一个朋友。"
帖主后来通过共同朋友才知道,那个“认清的朋友”指的就是自己,而"得到的朋友"是另一个二话不说就把钱借给她的同学。

帖主很委屈:“我借钱时已经做好了收不回来的准备,但写欠条是对自己辛苦攒钱的尊重。我没人撑腰没人保护的人生需要这样的保障。”
但借钱的朋友却觉得:“你让我写欠条,就是不相信我的人品。”
最让帖主心寒的是,毕业两年后,她又从共友那里看到朋友写的绝交信,信中指责她冷漠,得到别人的感情却不知珍惜。
而事实上,在朋友写了绝交信之后,不知情的帖主还请她吃过人均千元的日料,当时朋友全程冷脸,还不断挑剔菜品。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友情经得起4万块的考验,却经不起一张欠条的分量。
评论区吵翻了天——
有人站女生:“亲兄弟明算账,借钱写欠条天经地义!”
也有人站朋友:“真朋友不会这么计较,要欠条就是生分。”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写欠条”,而在于:成年人的友情里,如何建立健康的金钱边界?
02
朋友小林讲过一件事。
他的大学室友创业缺钱,找他借两万,他二话没说就转了账。
室友很感动,承诺半年后连本带利还他。
可半年过去,对方只字不提。
小林旁敲侧击问了一次,室友立刻不高兴:“你现在很缺钱吗?咱俩这关系,我还能赖账?”
小林只好闭嘴。
结果一年后,室友朋友圈晒新车、晒旅游,却依然没还钱。
小林忍无可忍直接开口,室友这才不情不愿地还了钱,但从此对他冷淡疏远,甚至在共同好友面前吐槽他“小气”“不够义气”。
小林苦笑:“我借出去的是钱,收回来的是仇人。”
现实中,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你借钱时爽快,对方觉得理所当然;
你要钱时谨慎,对方觉得你斤斤计较。
友情一旦掺杂金钱,如果没有清晰的边界,最终往往两败俱伤。
为什么朋友之间借钱容易翻脸?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失调”——当人们的行为和自我认知冲突时,会本能地为自己找理由开脱。
比如:
借钱的人会觉得:“我们是朋友,他应该帮我,催债就是不够意思。”
被借钱的人却想:“我帮你已经是情分,按时还是本分。”
双方对“友情”和“金钱”的认知不同,矛盾自然产生。
更现实的是,人性经不起考验。
如果你不要欠条,对方可能拖延、忘记,甚至觉得“你不差这点钱”;
如果你要欠条,对方又觉得“你不信任我”。
所以,与其考验人性,不如提前设定规则。
03
那么,朋友借钱,到底该怎么设定规则?
我的建议是:要么不借,要么借得明明白白。
①小额资助,而非大额借款
如果对方确实遇到困难,你可以选择“资助”而非“借贷”。比如:“这钱不用还,但我也只能帮这么多。”既保留了情分,也避免了后续纠纷。
②书面协议,避免模糊
如果金额较大,欠条、聊天记录都是必要的。真正的朋友不会觉得“写欠条=不信任”,反而会尊重你的谨慎。
③学会拒绝,保护自己
如果对方信用不佳或你无法承受损失,直接拒绝。真正的朋友会理解,而玻璃心的朋友,早断早干净。
作家三毛曾说:
“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的捷径。”
金钱是友情最好的试金石——
健康的关系,经得起明算账;脆弱的关系,一提钱就翻脸。
成年人的世界,既要讲情义,也要守边界。
借出去的钱,别指望还;要不回的钱,别轻易借。
共勉。